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觉得故乡冷清、陌生,早已没了儿时温暖、亲切的模样,迷糊中,不知是自己变了,还是故乡变了。或许,自己变了,故乡也变了,故乡逐渐变成他乡,故人慢慢变成异人。
小时候,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砖瓦房,穿的是破衣裳。如今,路不再泥泞了,房不再漏雨了,衣不再破烂了。
小时候,草坪是绿的,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如今,草坪没了,倒添了很多钢筋水泥的方格子;蓝天没了,浩瀚无边的只有惨白;水不清了,颜色和气味都令人作呕。
小时候,村庄里生气十足很热闹。傍晚,烟囱轻飘的呼吸,妇女吆喝着让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夜里,孩子和大人们聚在大院子里闲聊家常,月亮、微风都与他们相伴。如今,生机化为了冷寂,整个村庄开始沉默起来,烟囱还在,月亮、微风也不时会来相伴,可故乡···不知要蛰伏到什么时候。
小时候,家庭是温暖的窝巢,一大家人在一起拥挤却开心地生活。如今,楼房盖起来倒是不拥挤了,但温暖和开心变成冷清。
小时候,村庄里孩子们的目标是上大学,将来成为父母老师口中的栋梁之才。如今,上了大学,知识无力感却愈来愈重,我们也知道“栋梁之才”“祖国未来花朵”是老师无话可说时的套话。
犹记少年时,我们可以在家门前的草坪上走呀、跑呀、跳呀、躺呀,嬉戏打闹,活蹦乱跳,我学着骑自行车还是在那上面呢!母亲说我小时候还没学会用脚走路时很喜欢在草坪上倒立着走,所以给我起了个外号-朝天猴。那里承载了太多回忆,所以当混凝土覆盖在它上面的时候我的心里不禁有些失落。
我们还可以在水田里捉龙虾、捉螃蟹、捉泥鳅···但我们不吃,只是觉得捉着很好玩儿,妈妈们似乎也不太喜欢清洗它们并把它们做成菜。不知道龙虾、螃蟹、泥鳅没了我们会不会觉得很开心。应该不会吧,不过是换了一批孩子而已。
那时,池塘里的鱼也挺多的,每年春节村里的公共池塘会分给每户不少的鱼。现在,鱼儿少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下雨的日子,家里潮湿的很,下大雨时,雨水会直接淹到家里。因为潮湿,所以常能看见蚂蟥,一直觉得它是种很恶心的生物,我挺讨厌它的。我们家很神奇,有癞蛤蟆,有蜘蛛,有老鼠,甚至还出现过三角头的蛇,斯室虽小,五毒俱全,在里面待了这么多年,一直没能习惯。
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总会想起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们兄弟姐妹挤在一张床上吃零食、聊闲天,慵懒而温馨。现在,哥哥姐姐陆陆续续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年就正月初二能大团圆聚上一回,记忆终归是记忆,我也习惯了,接受了。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心也是。淡漠悄无声息地滋长起来,对这个以前似乎熟悉的家乡我逐渐觉得陌生,不知道为什么,人情味儿好像没有以前浓了,能让我感到温暖、亲切的地方愈发地少了。
我的家乡是农村,现在每年回家一次,只有在下车到家的那一点时间才感觉家乡令人舒适的熟悉的气息。亲切感扑面而来。看的是家乡的人们,吸的是家乡的空气,站的是家乡的土地。家乡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让我倍感温暖、愉悦。
可在家十几日,却不由看到春节模式化的热闹没能遮掩住家乡内核的凋敝。
过年的娱乐活动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参与的人有所变化。拜年,聚餐,喝酒,打牌,形式没什么变化,内容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互相拜年的人变少了,尤其年轻人,据说是嫌麻烦。聚餐的人变多了,喝的酒变贵了,玩牌的赌注变大了。微信发红包开始变成一种时尚。邻里间的沟通似乎变少了,更多的是自己在自家的院子里自娱自乐。贴对联、放烟花、扫墓点灯这些传统在年轻人中开始式微。
以前,大人们喜欢询问:“成绩怎么样呀?”现在,他们普遍议论:“工资多少呀?”身边的人开始更关注年轻人的恋爱情况、职业选择、收入水平。每当听到有人在身边问起这些时,我就有深深的知识无力感。从小到大,看起来我们寒窗苦读,学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一直到大学都很少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说的现实点,知识没给我们带来金钱,没给我们带来社会地位,没给我们带来智慧,没给我们带来乐趣···我们从小到大学的知识到最后都归于一个字-空,忘完了。跟生活脱轨、跟人性相悖的知识充斥在我们的大脑中,大学生更像是工厂生产的一批批产品。知识从来都很少给予我们力量,知识成了束缚我们的枷锁、奴役我们的暴君,极端的时候,它甚至都不足以让我们生存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交通工具变了,“行”的乐趣也没了。
或许是因为长大后不常待在故乡,所以对故乡平添了几分陌生与冷漠。长大了,儿时的那些快乐也感受不到。
现在的故乡给我的印象并不好,燥热,冰冷,无聊,乏味···完全没了儿时的魅力。
虽然我家的物质水平没有什么大的提升(至少我没感觉到),但是各家各户的物质水平总体上应该算提升了。物质增长伴随着的是精神的脱节,精神是什么?精神是邻里间欢欢乐乐、喜笑颜开的气氛,精神是除去客套礼貌之后还剩下的淳朴真诚···
越长大越能感受到人情的淡漠,懒了,倦了,年龄变了,视角也随之变了。
故乡,变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异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