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抱扩张掠夺目的的七年战争
发生在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战争,也称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它是欧洲各大国全都卷入进来的一次欧洲大战。战争的一方是英国、普鲁士同盟,参加该同盟的还有汉诺威等少数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加入该同盟的还有瑞典、西班牙和萨克森等大多数德意志邦国。这次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北美、印度和海上。欧洲是陆战的主战场,主要是反普同盟各国同普鲁士交战;在北美、印度和海上,主要是英、法之间作战。
引起战争的矛盾极为复杂,各主要参战国的企图各不相同:英国是要打击和削弱法国,扩大殖民地,建立海上霸权;普鲁士试图吞并萨克森,并将波兰变为其附属国;奥地利力图削弱竞争对手普鲁士,夺回西里西亚;法国梦想吞并英王的世袭领地汉诺威,遏制普鲁士的崛起,保护海外殖民地;俄国则想夺取东普鲁士和波兰,向西部扩张领土;瑞典希望夺得普属波美拉尼亚。战争爆发时,普鲁士有军队约二十万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强,但它四面受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其盟邦英国无力在大陆参战,只能对其提供财政援助;法奥俄同盟则战争潜力雄厚,总兵力约六十三万人(法军21万、奥军 9万、俄军33万),但彼此战略目标不同,步调不一,分开作战而行动迟缓。面对这种形势,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采取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方针;英国则主要发挥海军优势,全力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战争的进程颇为曲折复杂,双方胜败交替发展。在陆战场,普军主力于1756年 8月突然侵入萨克森,于10月迫其投降。次年 5月,普军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奥军,随后又被奥军打退。此时,法军10万人击败汉诺威军;法奥联军 6.4万余人从西面逼近普境;俄军约 7万人开始进攻东普鲁士,先后占领梅梅尔和蒂尔西待,于8月底在大耶格斯多夫地区击败普军;9月,瑞典军队 1.6万人在波美拉尼亚登陆。普军形势险恶。弗里德里希二世频频调遣军队,抗击各路敌军。他亲率普军 2.1万人出击,先于11月 3日在罗斯巴赫会战中打败法奥联军,以损失 550人的微小代价取得了歼敌8000余人的战果;12月 5日,又在西里西亚的洛伊膝会战中再败奥军,以损失6000余人作代价,歼灭奥军 2.2万余人。通过两次胜利,普军粉碎了奥法俄攻普同盟的战略包围,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此后,从 1758年 1月到1760年11月,双方几经激战,并互有胜负,俄军虽一度侵占柏林,但对整个战局影响不大。1760年11月 3日,普军再一次击败奥军主力,又使战局出现了有利于普方的转机。
在海上和海外战场,英法两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1756年 5月战争开始时,法国舰队曾在地中海梅诺卡岛海战中击败英国舰队,但是此后便每况愈下。1757年,英军攻占了孟加拉。1758年,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争夺中连遭失败。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湾作战中,先后被英国舰队击败。1760年,英国占领了法属加拿大、路易斯安那部分地区和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主要据点本地治里等地。
战争进行到1762年初,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普鲁士几乎濒临绝境,此时事有意外转机。同年 1月,俄国彼得三世即位,他主张与普鲁士媾和,于 5月宣布俄国退出反普同盟,归还俄军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并进而同普结盟。这样,普鲁士得以转危为安。同时,瑞典也宣布退出战争。7 月,普军在布克斯多夫击败奥军。此后,各国相继停战议和。1763年 2月10日,英法两国签订《巴黎和约》,规定法属加拿大和印度等殖民地归属英国,英国则将印度的本地治里等 5个据点归还法国。15日,普鲁士与奥地利、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规定西里西亚仍归普鲁士所有。战争至此结束。通过此次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法国进一步受到削弱,俄国加强了它的欧洲强国地位,普鲁士也巩固了它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此战在军事上的特点是,以平分兵力和切断敌方交通线为主要特征的警戒线战略,以及呆板的线式战术,都暴露出业已过时的许多弊端,而进行野战歼敌的新式作战方法,则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