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露入法
即落笔后的笔尖没有被笔画所覆盖。露入方式较逆入方式相对复杂,有竖切、斜切、逆切、侧入、顺入、横入、曲入等类型,主要可概括为三种,即切入、尖入和曲入。
1.切入:古人所谓“横画须直入笔锋,竖画须横入笔锋”,正是这种侧入平铺的切入法起笔。此法为起笔中相对便捷、利落,又富于变化的起笔,故为历代书家所喜用。切入法的动作要领是,选择好入纸角度斜笔侧锋切入,然后调锋铺毫行笔。根据笔画形态的需要,可选择不同角度的切入,如斜切、竖切、横切、逆切等等。此法多为方笔,最关键处是侧入后的调锋,笔锋要能随倒随起,能侧能中,没有僵卧之病。切入法在经典法帖中使用广泛,有爽劲、果敢之感。

《若溪帖》中的“行”字,潇洒流岩、飘然若飞,双人旁的两撇和右边的第二横即为切入法起笔。双人旁的首撇承接上一字的笔势几近直线侧锋切入,铺毫后顺势撇出,到末端以牵丝带出第二个撇,此时切入的角度调整为右下斜角。
《黄州寒食帖》中的“漁”字,其三点水的两个入笔皆以侧锋切入,侧锋行笔,翻折后转中锋挑出。值得注意的是右边的“魚”的两撇,其明显为侧锋切入后有一提顿动作,将笔锋收归画中,以中锋向左下撇出,并在中段有一轻微的下压动作,使撇的形态更显媚娜之姿。初学者要用心体会由侧转中的调锋动作。
2.尖入:在行书中较短的笔画或一些上下、左右快速蒙带的地方往往以顺峰尖入发笔。当然尖人还有粗细、轻重、曲直的形态变化。顺峰尖入发笔动作简便迅捷,尖锋入纸,顺势斜落,不必有逆入动作。露锋发笔给人一种锋芒外耀、轻灵秀逸、精神抖擞之感,如“人”“託”等字。

米芾《蜀素帖》中的“人”字,如柳叶兰花,随风摇曳、婕娜飘逸。尖入起笔的技术动作相对简单,主要是把握好前一收笔时的调锋,使笔锋保持尖锐和弹性即可。竖撇承接上一字的笔势,露锋直入,侧锋下压后顺势出锋,并就势划出一道优美的斜弧线完成斜捺,一竖一斜,干净利落。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託”字,除右边的撇和竖弯钩的起笔为逆入外,其他笔笔露入。如言字旁的三横,皆为左尖横,每一横划皆以顿笔回峰收笔,使笔头复原并为下一笔蓄势。要注意的是,尖锋过多忌单一尖刻。王羲之的处理可谓手段丰富,首先是尖入的角度、方向、形状各异,有长短、曲直、粗细的不同,又有笔画体势上的变化,如呼应、向背、开合、覆载等。
3.曲入:另外要注意一种特殊的露入法,即《兰亭序》等法帖里经常出现的曲头露锋入笔,如“少”“世”等。其基本写法为,露锋入纸后未等铺毫即向右上角顶锋稍驻,紧接着顿笔铺毫行笔,不同形态要注意顶、驻、顿的方向、角度和力度。曲头露锋入笔的目的还是调锋,基本动作还是逆入法,只是因牵丝或笔势的原因而成牵丝入纸的形态,这种鹅头型的起笔形态因其特有的美感而为书家所喜用。

露锋发笔要注意忌偏侧过甚、浮薄尖刻,且不宜过多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