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海无涯习惯为重,人生短暂快乐第一

学海无涯习惯为重,人生短暂快乐第一

作者: 张木匠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7:12 被阅读0次

    早上花了3个小时读完《情绪》其中一篇核心章节,搞明白了我们大脑中“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概念到底如何构建我们的情绪。

    下午看了西蒙传记的第一章,由于讲的是他小时候的事情,发生在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很多的背景知识和地名我都不太熟悉,所以看的时候有点不耐烦,很多地方都是跳读的。传记本来应该是来慢慢品读的,可是我却着急的想快点读完整本书。

    反思读传记这件事情,我觉得我在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总想着要快速看完,其实内心是有一个前提假设的,我认为这本书中可能会有某些内容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内心以为只要快速的读到了看完了,我的人生就会马上发生某种改变。

    这其实是一种机会主义错误。这种错误思维是怎么来的?我估计是电影、小说和故事的影响,电影和小说情节中总是有主人公由于某一件事情,或者得到了某一本秘籍,第二天就突然改变,人生从此变得不一样。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商业大佬在讲故事的时候也总喜欢讲关于自己的屌丝一夜之间逆袭的故事。这些电影、故事、小说、大佬的洗脑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感性认识中,慢慢的我们的大脑理解和总结出了“逆袭”“翻盘”这样的“概念”,然后这样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中无意识的产生了影响,我们自己是完全不自知的。

    可是,人生真的和电影、小说、故事、大佬们说的一样吗?我想不应该是这样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是量变就是质变,但是质变一定是有量变作为准备。所以没有人会在读完一本书或看到一句话后就突然改变,人生从此就不一样,一定是有一个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变化。就算你看到了某个人“突然”和以前不一样了,背后也一定有你没看到的量的积累。

    就像沈同学说的,人和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是习惯!反思读书急躁这件事情,其实我真正需要的也并不是快速看完几本书。学海无涯,书是看不完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总想着看完这本就怎样怎样,这真的是很幼稚的想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稳步的输入,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等待复利的效应。某一天突然回过头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走了这么远,走过了好几个量和质的转变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应该规定自己每天要读完多少页,只需要保持每天的固定读书时间即可。以时间为衡量标准, 时刻提醒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稳定的输入习惯,而不是快速读完某本书。

    下午读了一位北大毕业的学长微信订阅号推送的文章,写他的一位同学由于工作太劳累导致患了癌症,最近逝世了。我看到她生前在北大校园中拍摄的毕业照,看到我每天路过的背景,看着她的笑容和对未来憧憬的眼神,那一刻我真的好难过,虽然我不认识她,我们的人生也没有过任何交集,但是那一刻我产生了人类独有的共情。

    她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湖北的小城市考到北大的,我都能想到她考上北大时家里人有多开心,她到去世之前都还没有孩子,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读完作者的纪念同学的文章,我一个思考了好久,某一个时刻,我好想有点释然了,那一刻我好像觉得人生短暂,活着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晚上,我放下了手中的书,陪我妈去楼下逛夜市体验地摊经济。我看到路两旁的人好像都很快乐很开心,但我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快乐。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人间烟火”了,我的生活就是在太阳出来前匆匆走进写字楼,在太阳落山后疲惫的走出写字楼。这几年我跑的太快了,想要的太多了,其实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我早就有了,我却不知足?但是,我该知足吗?我不知道。

    我理想的状态是做到“永远不知足而常乐”。但是不知足的心态我一直有,方法却不对,突击的方法是没用的,不知足的正确方式还是稳定的进步,就是要养成习惯。常乐我就更做不到了,别说常乐,我简直就是常不乐。不乐的原因是什么?很大原因是对童年的无法释怀,我把所有的不如意不如人都归因到了童年浪费掉的时间,但是其实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我可能犯了人类大脑典型的归因错误。生活的一些不如意可能和童年一点关系都没有,不如意本来就该是生活常态。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时至今日,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江梦南说的那样:与其怨天尤人、悲春伤秋,还不如努力向前,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人生短暂,快乐第一,快乐和努力不应该冲突。不知足而常乐,希望我能早日做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海无涯习惯为重,人生短暂快乐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wc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