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下午,由阿里巴巴倡议、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共同发起的研究机构罗汉堂在杭州成立,罗汉堂的成员是全球学者,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会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但研究成果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是为全社会的服务。
与聚焦前沿科技的达摩院不同,罗汉堂主要解决的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伴生出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社会治理以及其它领域的问题,罗汉堂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自从阿里巴巴上市以后,阿里及其关联方在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纯研究性学术投入越来越多。
“我希望罗汉堂也能存在300年”。——马云
罗汉堂发布的这个数字经济时代最关乎人类未来的十大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1.我们是应该先控制风险,还是先迎接数字技术?
要达到5000万用户,电力花了46年,计算机花了14年,互联网花了7年,皮卡丘花了19天。今天,在低收入国家也有60%的人已经拥有移动手机。决策时间前所未有的短,错过成本前所未有的大。
数字经济带来的福利还难以被准确衡量和估计,这会影响我们平衡数字经济风险和收益。现有对经济的衡量集中在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忽略了健康、生活便利等其他福利。数字经济的长期影响是深度多维的,需要一个更多维的框架衡量个人和社会福利。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每当一项新的技术出现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担忧,就像数字技术一样,风险与福利都像蛋糕一样大,但又有哪件事不是这样呢?对技术的恐惧不就是对人类发展的恐惧吗?罗汉堂《数字技术与普惠增长》说到:只有去尝试、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数字技术唯一担忧的是担忧本身。与其在犹豫的做选择,不如大胆尝试的迈出第一步,然后再解决各种问题,带来福音。
2.数字技术会扩大鸿沟,还是会让世界变平。
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技术革命既让地球能够养活的人口从10亿增加到70多亿,也引发过两次世界大战。关键是能不能以最快速度,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增长速度上,还体现在边远、贫困群体与现有经济资源的结合速度上,这是令人震惊的普惠增长模式。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智能投顾能够帮助用户更稳健地配置资产,尤其是对投资经验少、现金持有比例高、频繁买卖的用户而言更是如此。智能投顾让投资更普惠。
——阿尔伯特·罗西(Alberto Rossi)
美国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
无论是扩大鸿沟还是让世界变平,不可否定的是都可以使人获益,数字技术的越来越多的应用虽然不确定是扩大鸿沟或者让世界变平,这些都不是技术的研发者和技术的使用者思考和讨论了,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思考讨论如何让更多的人获得数字技术增长带来的福利,让更多的人获益才是一项技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3.数据是谁的?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司机的行驶记录对于个人而言意义不大,但如果分享出去,就会让导航软件的精准度更高。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不见得应该只追求唯一所有权,而是要寻找一种机制保护好隐私,并让更多人受益。
我们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不遏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向前?我们想倒掉洗澡水,但别把宝宝也泼出去了。
——让·梯若尔(Jean Tirole)
201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我们现在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社会学层面对隐私问题的研究,太多的政策只是基于假设。
——詹姆斯·邓普斯
美国加州伯克利法学院教授
下一个隐私悖论是,自己可能就是伤害自己的人.
——阿里安娜·默勒
Bird&Bird合伙人
创新并不是建立在对个人数据大量收集的基础上。
——简·霍华特
苹果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可以考虑限制诱惑行业访问个人数据。
——熊伟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数据所有权的问题从数据诞生之初就一直在争论,互联网诞生之前,人类就拥有大量的数据,包括人们通话的内容也属于一种数据,根据《纽约时报》1877年的一篇报道显示:19世纪末,当电话刚在美国推出和普及时,纽约时报曾刊登评论指出:“电话不仅会收录两端的声音,甚至会将其路线经过之处的声音都收录下来,因此当这千万的电话线从居民屋顶经过,所有秘密都将公之于众,惟有沉默才是安全”。
这类关于电话的设想或许在现在看来不切实际,甚至可笑,但是在当时民众对电话技术并不够了解的时期,这类忧虑是有广泛共鸣的。而在互联网诞生之后,人类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不可否认的是数据的确给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也让非数据产生者获得了受益,单单因为这样,我们难道就要遏制数据的分享吗?
隐私的确应该好好保护,但是我们在建立一种机制保护隐私的同时也应该让更多的数据分享出来,从而进一步推动技术革命的发展。
4.数字技术会让更多的人失业,还是会让工作的时间更短?
眼下美国对AI的担忧达到历史高点,但实际上美国失业率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低位。技术革命并没导致失业率上升,但会带来新的工种,以及缩短工作时间。我们该为未来的工作做好什么准备?
并没有证据证明技术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确实会促进就业的结构性转变。以1980年以来的就业数据显示,就业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技术的不断进步,确实让人们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生产力越高的国家每周工作时长越低。
——魏尚进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
技术的发展一直在让人思考这个问题,是失业还是促进工时减短,细看文明史的多次失业潮,有几次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呢?如果我们因为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一部分人失业就去否定这项技术,那对于能够体会到这项技术带来的福利的人群公平吗?
20世纪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再过100年,我们的工作时间一周25小时足矣。21世纪到了,你一周工作25小时了吗?技术的发展的确会缩短工时,但不是让我们停止思考,停止进步,完全的依赖于技术,而不是去创新发明,技术的进步的确给人们带来了闲暇的时间,但这个闲暇的时间可不是用来度假或者睡觉的,而是为了更多的思考所拥有。
如果依赖于技术发展带来的舒适,那是迟早有一天就会享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不适。
5.谁是平台经济的受益者,是所有参与者还是少数平台公司?
技术革命一直在深刻改变人类协同方式,到了数字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被合成一张网,它就是平台。在全新的协同关系中,各方的收益、责任、工作方式、福利保障等都发生了深远变化。
数字平台是对分散市场匹配技术的改进,它具有提高所有市场参与者效率的潜力。互联网和平台经济能够有效打破制约成熟市场发展的阻碍。在中国,没有互联网,农民只能进城打工才能提高收入,互联网让他们在家乡也可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数字技术改变了企业的协同方式和边界,让原本很多公司内部才能完成复杂的协同变得高效和透明,更多的事务可以在公司外部由市场协同来完成。这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做专业化分工。大型平台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网络效应,这种竞争优势很难从无到有的建立,但是已有平台的地位也很脆弱。赢者无眠成为常态,平台必须时刻创新和更好的服务用户,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理查德·霍尔登(Richard Holden)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
网络效应使公司的注意力聚焦点必须得从内部转移到公司外部,因为外面的世界更大,外边的用户更多,人力资源、创新体系、研发中心以及战略部门等都必须要将自己的关注点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
——杰夫·帕克(Geoffrey Parker)
达特茅斯学院教授
无论是平台本身还是平台的参与者准确来说应该都是平台经济的受益者,参与者在平台中获得便利和快捷,平台本身从给用户创造便捷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盈利,这些不都是平台经济的受益者吗?永远想着自己本身的利益,而不是去想怎么给其他人创造利益是不符合社会的发展的,虽然经济学讲到:个人的自私化有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我们要的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社会福利,追求社会福利不会带来最大的福利,但是追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会有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
6.治理机制要如何改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
汽车诞生于欧洲,汽车商用的黄金时代却在美国。在数字时代,什么样的政府、市场和公司治理机制,才能适应今天自下而上的创新和新协同机制。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机制,也会改变我们制定政策的方式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未雨绸缪是很多人都会思考的,同样汽车最开始也是这样思考的,他们在想怎么才能让欧洲人更好的进行汽车商用,但又有谁想到了汽车商用的黄金年代在美国呢?治理机制的确要改变,但是现如今我们在没有完全进入数字时代的时候就去讨论如果改变是否为时过早,过早的讨论治理机制如何设置就是在讨论如何更好的拥有所有权,在还没有大部分人口没有体验数字时代的福利时就讨论这个问题,过不过早,你觉得呢?
7.金融服务在越来越平民化的同时,会不会引发更多的风险?
金融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眼下,数字技术让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和银行行长享受到同样的金融服务。但金融创新,包括数字货币,也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是一种新的抵押品。有了数字平台上收集的信息,小额借款人获得信贷不需要抵押品,因为贷款人比借款人更了解他的信誉。在这方面,平台模式更接近于西方信用卡的基础模式,同时因为它基于数字识别,并包含大量数据,所以比信用卡便宜得多,也不容易被欺诈。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与这个问题相似的是“教育在越来越平民化的同时,会不会引发更多的风险?”过分的讨论更多的风险,而不是讨论更多的福利,卖茶叶蛋的老太太的确在金融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让卖茶叶蛋的老太太也体会到金融服务带来的福利时,那么这项服务不是更有价值吗?如果认为某项服务只能服务于某个人群,是否是服务出了问题呢?
8.数字时代全球化会走回头路吗?
技术、贸易和知识的自由流动和分享是全球经济繁荣的核心动力,在世界经济分化严重、技术发展参差不齐的今天,我们如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协同,让每一个国家受益?
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中国的数字经济增长范式能够启发其他国家,开发巨大的国内市场就能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想象,只需要一点点的国际合作,这种发展模式就能推广到全世界。各国小微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或将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这才是最最激动人心的事。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全球化的浪潮一浪比一浪强,数字时代全球化相信也是如此,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思考的不是让所有人都获得益处,更多的要思考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收获益处,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就是这样的特点,数字时代全球化的确会导致两极分化严重,但因为这样我们就去缩小分化差距吗,去阻止时代的进步吗?
9.人工智能该不该有道德观?
无人驾驶汽车必须选择撞向一边,左边是老人,右边是小孩,它该做何选择?这该由算法来决定吗?
说到底,机器并不是自己在学习,它们学的,都是人类输入的数据。是人类在告诉机器要学习什么。因此,我们人类在给机器提供数据的时候,要努力去除掉一些偏见。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人工智能将来作为公司的“一员”,是需要对他们进行激励的,人工智能也应该具有工作动机,我们人类应该给他们正确的动机。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嗯......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难以判断的问题,也是从人工智能诞生之初就有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人心中的答案,我只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交由时代决定。
10.大算力和大数据,一定会让我们离真相更近吗?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大算力做决策,接近世界的真相。在一秒钟内能摸象腿数百万次,我们就一定会避免盲人摸象了吗?
数字经济时代,丰富的数据确实为经济学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但是实证分析本身的价值则非常有限。对于实际发生什么和可能发生什么,理论模型却能帮助我们做不同情形和不同政策下的比较。因此纯数据驱动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模型能让人们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做更好的决策。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大数据和大算力提升了抽象信息理论的价值,它们的高速发展对处理信息的方法论提出更高要求。更优的信息估计技术,算法博弈论,多元时间序列算法和数据模拟技术等都可以在大数据时代散发光彩。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
大算力和大数据是现有很多企业、组织和个人做决策所依赖的工具,但是信息数据的增多会不会是两极分化的原因呢?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数量庞大的数据会使人们不再需要理论,甚至不再需要科学,而是办法。数据只能是工具,我们一定要做到使用工具,而不是依赖。与数据研究最贴切的是统计学家,而在统计学中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统计学家趟过平均水位不足一米深的河时,竟然淹死了!
下附罗汉堂发布最关乎世界未来的十大提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