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小妖
读毕蒋晓云的散文集《家在海的那一边》,跟书友开玩笑说,我可能读到一本“假的”蒋晓云的书了。书友问为何?我暗自思忖,是啊,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再细想,恍然大悟,大抵是她多变的文风,才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吧。
蒋晓云的小说写得好,从民国素人志《百年好合》、《四季红》以及长篇小说《桃花井》就能窥见她的写作功底。可谁能想到,这些都是她阔别文坛多年后,重新拾笔的作品。蒋晓云的写作天赋在学生时代就被挖掘,二十出头就三度荣获“联合报文学奖”。然而,在她风头正劲的时候,她却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远赴美国留学、结婚生子,从事高科技行业,在跨国大公司做到了高管职位。停笔三十多年,退休后,蒋晓云开始重拾写作,这一写再次惊艳了文坛。
许是时间和阅历的沉淀,蒋晓云对世事的洞明落实到文字里,竟让她的小说有了别样的风情,哀婉但不颓靡,悲凉却不刻薄。我喜欢她笔下的那些旧事尘俗的故事,那些旧了的人和事,在蒋晓云的文字里开出了一朵朵优雅而绚丽的花儿,带着悠久不散的幽香,惊艳了岁月和时光。
然而,在她的散文集《家在海的那一边》中,我在字里行间中找不到她小说里的半分迤逦浪漫,看到的却是一个睿智、幽默的“老华侨”的家长里短以及对世事的“吐了个槽”。阅读的过程中,蒋晓云带给我的惊喜不断。我想这就是我想要了解的蒋晓云,真实接地气。如果说蒋晓云的小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虚构的现实,那么蒋晓云的散文则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真实的现实。
蒋晓云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家在海的那一边》是自己退休后开的一个博客,起初只有三十几个亲朋好友能进去看,因此里面的文章写的大多都是身边的小事,亦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是这样的随意放松,所以文章里少了许多刻意和世故,多了几分率性和看透。她写儿子大小威哥儿时的趣事,也写自己“黑”老公的糗事,甚至也会写一写对当时的娱乐八卦及新闻的一些想法。
虽然每篇文章篇幅很短,但能从中读出很多不同的意味来。特别《何处是儿家》一章,她从大威哥中文学校的同学林书豪(NBA第一个美籍华裔球员)写到儿子的兴趣爱好,像“摆龙门阵”似的记录了一个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事情,可是细细咀嚼,却能从中读懂一个母亲在教育孩子上的睿智和尊重。她深知儿子的脾气性格,在教育上从不盲目,也不跟风。虽然被儿子埋怨没能像林书豪的妈妈一样支持林书豪打篮球的兴趣,但蒋晓云却不后悔,她心似明镜,也一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块料就支持”。儿子虽没能成为美国第一个亚裔球星,却也学业有成,并在美国洛城的一所法院里踏踏实实的实习。
蒋晓云散文的妙,在于观点独特中透着一种大智慧。她写老年生活,带着不卑不亢的正能量,自力更生,不为子女所累。老了何所依?蒋晓云在书里给出了答案,而这答案是从自身开始,年轻时,她拼事业,懂得理财和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教育儿子时,她懂得放手,锻炼其独立性。待到退休后,有富余的养老金,儿子事业独立,她则旅行,写作,忙得不亦乐乎,退休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完全就是一个励志的样本嘛!
蒋晓云在书中写到,“一弹指六刹那,一甲子六十年,是非成败转头空;哪怕参透人生海海,追求一己欢喜的狂狷之徒,在时间大神面前也要谦虚匍匐,低头认输。”这“认输”并非是真正的认输,也非认命,而是一种透着哲理的生活态度。这态度,我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