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今日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继续为你解读《非暴力沟通》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在听书的过程中,点击左下角的“发现“按钮,你将发现更多好玩有趣的知识。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非暴力的表达,也就是通过陈述事实,说出感受,提出需求与请求这四大法宝,来让我们的表达更客观精准,获得更好的反馈。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沟通都是双向的,既有我们的表达,也有别人的表达。所以,能够合理的回应他人的表达,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沟通的另一面:如何回应他人。
02.拨开矛盾背后的迷雾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的埋怨、指责,一不小心,我们那根愤怒的神经就会被挑起,引发一场激烈的争吵。
比如,婆婆埋怨你:这样教育孩子是不对的!老公向你发火:这个月买的衣服已经够多的了!上司一脸愤怒:你怎么搞的,客户很不高兴!
当我们遇到这些暴力语言,或者遇到让你厌倦,或者过分的要求时,我们又该如何回应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更智慧的回应对方。
卢森堡博士在他五十多年的生涯中,遇到过无数这种情况。他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都藏着一个词:需求。
卢森堡博士的一位学生,特别害怕去见自己的父亲。因为从小到大,他的父亲总是会去责备他。在学习完非暴力沟通后,他开始不害怕见父亲了。尽管父亲还是那样在责备他,但他却从父亲的责备里,读出了父亲的一个需求:父亲希望他比自己还要优秀。同时,父亲认为责备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好,这体现了他的父爱。用一句俗话来讲,就是打是亲骂是爱。
而如果父亲学过非暴力沟通,他就会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触过非暴力沟通,所以需要我们能站出来,首先去理解对方。
于是,当儿子理解了父亲的需求后,也就理解了他的行为。他将这种责备,转化成了前进的动力。于是,自己事业上有任何小挫折,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去见父亲。而父亲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理解了儿子,双方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
这像不像第一讲中,我们讲过的那个能将荆棘咀嚼为养料的长颈鹿呢?
在所有的埋怨、指责、愤怒、冷漠等等情绪的背后,都埋着一颗需求的种子。俗话讲,听话听音,我们要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体会到对方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抛开暴力的情绪,找到问题的根源。
妻子埋怨你一点都不顾家,如果你只从表面上去理解,会认为她在发牢骚。如果能站在需求的角度来考虑,会发现妻子发牢骚,是因为她想让得到更多的陪伴,这背后,也说明妻子对我们的爱还依然强烈。如果妻子不爱我们了,她还巴不得我们晚点回家,眼不见心不烦呢!
行为背后最终指向的是我们的需求。比如,我们去指责对方,其实本质上讲,是因为我们想满足我们未能满足的需求。我们想通过评判来向对方试压,满足这种需求。那么反过来讲,也成立。
比如男朋友天天打电话,你会觉得很烦,觉得他一点也不男人。从我们的角度看,这个评价反应了我们想要更多个人空间,更多自由时间的需求。而从男朋友的行为看,他其实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他需要更多陪伴。
暴力的根源,在于双方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同时却对表面的行为做评价。
03.安静倾听的力量
那如何才能体会到对方的需求,把激烈的争论引入对需求的讨论之中呢?
卢森堡博士给的方法是倾听与反馈。
安静的倾听,本身就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卢森堡博士有一次去巴勒斯坦一个难民营讲课,在演讲几分钟后,当地翻译就赶紧跑上台,小声建议他赶紧跑,不要再继续讲课了。因为下面听课的巴勒斯坦人,普遍对美国非常敌视,认为是美国毁了他们的国家。而作者恰好是个美国人,翻译害怕因此发生暴力冲突。
果然,台下的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突然站起来冲卢森堡博士大喊:你是个谋杀犯!接着,更多的人也跟着喊起来,现场学员的情绪非常激动,就差没上去打卢森堡博士了。
如果是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
卢森堡博士是这么处理的。他既没有逃跑,也没有去反驳对方的观点。他只是在倾听,听下面的难民的斥责、怒骂。
过了一阵子,卢森堡博士问那个站起来的男子:你的指责,是在说我们的政府没有合理配置资源吗?是在说我们没有把资源放在建设公共设施上,而是放在了武器和军队上吗?
那个男子听到后,立刻回应:博士,你应该来看看我们的生活,我带着女儿在这种生活条件下,居住了十几年,我们需要的不是炮弹和机枪,我们要的是牛奶,面包和学校。
卢森堡博士听完后很感动,点头表示赞同。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来难民营,以前电视报道中难民的生活,远远没有现实这么狼狈。
正是因为他不报偏见的冷静的倾听、询问,了解巴勒斯坦难民营里的真实情况,才发现了难民的真实需求。而通过沟通这些需求,难民开始转变态度,甚至最后邀请他去家里吃晚餐。
这就是卢森堡博士,要告诉我们的非暴力沟通的回应原则:不报任何偏见的倾听。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沟通的智慧。
如果我们在对方指责的时候,火冒三丈,没有听完就开始反击,那么我们很可能失去潜藏在对方指责之中的有用信息,从而错过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个问题放到一边,而一旦我们学会把批评、指责、嘲讽这些负面信息,看成是别人的礼物,为这些处于痛苦、愤怒中的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幸福。
很多时候,对方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他们只是想向我们好好倾诉。尤其是孩子和女性,需要更多情感上的包容。
这一点尤其适合家庭教育,有时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会很生硬的回复,甚至用各种理由支走孩子。这时孩子的表达欲就会受损,就像昨天讲到的那样,越来越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耐心的倾听,能激发对方表达感受的愿望,从而更有利于我们找到感受背后的需要。
04.什么样的反馈才智慧?
谈话开始时,人们的表达往往是冰山一角,所以,我们要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让他们充分的表达自己,直到他们最终停下来,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开始自己的反馈。
合理的反馈有下面几点需要注意:用真实的情感去替代刻意的应付;用客观的询问代替主观的评判与建议;用体会感受替代建议与意见。
很多时候,我们在倾听时会习惯的去应付对方,甚至还会加入评判、比较、说教等主观想法,这样不仅会让对方失去对话的欲望,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比如,女朋友说,我一晚上没睡,现在特别困。你回应说,你这算啥,我前阵子熬了三天的耶,还去跑了个马拉松。这种借助对方痛苦炫耀自己的方式,得到的只能是女友的一顿白眼。又或者你回应说:如果你白天把时间抓紧点,还用得着晚上熬夜吗?这种口无遮拦的指责,也会让女友顿时产生不想和你继续下去的冲动。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回应方式,都会让对方不舒服。倾听的目的,是通过对方提供的信息,通过他们的感受,找到他们背后的需求。
比如,丈夫对妻子抱怨:和你说话时,你从来不好好听。面对这种指责,妻子针锋相对:我怎么就没好好听了?
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妻子可以反过来询问:你说我没有好好听,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你是不是觉得我忽视你所说的话了呢?
这时丈夫说会说,我每次说话时,你都在低头玩手机,我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你看,原来丈夫希望在他说话时妻子要认真听,不要玩手机,因为他很享受和妻子对话的感觉。
通过寻问对方具体的信息,找到对方语言背后的需求,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对方在抱怨这个点上。这样,对方就会被你拉进理智的轨道里。
此外,在回应时,也不要轻易给出我们的建议与意见。因为我们的建议往往包含着我们的主观判断,会造成对方不必要的麻烦。
卢森堡博士的一位学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她所在的医院里,有位老人拒绝吃药,而且整日里念叨着不想活了。
在医生们看来,这位老人的病并不严重,只要按时服药,身体很快就能康复。医生们为了让老人明白这一点,给出了很多建议与意见,比如告诉老人,这个病不至于让你这样害怕,这个病和其他病比起来,简直就不算是个病,只要按时吃药,就能康复。但这些沟通方法,一点用也没有,老人依然天天喊着不想活了。
而这位学员和老人一起呆了十几分钟,一开始没有发表任何建议与意见,只是静静的听着老人的抱怨,不断点头回应老人,表示对她的理解。
最后,她对老人说:阿姨,我刚才感受到了你的痛苦!
老人听到这句话,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立刻表示赞同,然后开始对这位学员诉说自己的痛苦。学员继续表达了理解。至此之后,这位老人和学员,就成了手挽着手无话不谈的朋友,老人也在学员的劝说下,开始吃药,病情很快好转。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的不是献计献策,而是倾听和理解,是能和他们进入同一个沟通的频道。而作者的这套方法,就是帮助我们去找到对方的频道,然后加入进去。
卢森堡博士在他的生涯中,还遇到过一个突然不和任何人说话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所有人的话都不回应。用现在的话讲,小女孩很有可能有自闭倾向。博士把小女孩留在自己的办公室,即使对方不会回应,博士也坚持天天和小女孩说话,询问她的感受。
几个月后,小女孩恢复了正常。她告诉博士,自己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想和人说话,但是自从遇到了博士后,她最期待的就是每个周天的晚上,因为第二天她又能见到博士了,又能听到博士的关心了。
所以,无论对方是否回应,我们都要去主动体会对方的感受,说出这种感受。
在书中,作者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表达感受。比如,同事对你抱怨,说今天特别忙,又要加班,又得准备明天出差的事情。这时候,你可以这么问:需要我帮你预定机票对吗?如果对方有这个需求,他会非常感激你的主动回应。如果对方没有,他也会认可你,因为你有想帮助他的想法。
在我们提问前,可以先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说出来,这有助于双方加深了解。
比如,上司对你说,你最近好像工作没在状态啊?遇到这种指责,我们会很生气。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上司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想洞察他的需求,我们就得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说的具体一些。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您具体指的是哪些事情,能具体告诉我么?我好做改进计划。
05.为什么要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们知道,倾听,是为了感受对方的需要,了解对方的请求。在明白对方的需求和请求后,如果我们能满足就尽量满足,不能满足就说出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与请求。
人不是机器,无法不知疲惫的运转。我们也有累的时候,也有需要向别人倾诉的时候。如果我们遇到实在不想再听下去的时候,有两个方法。
一种是大声提出自己的请求。但是,这种请求不能成为指责,而是要客观说出感受与需要。
一次,美国当地两个帮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死了好几个人,作者被邀请去当中调停。为了搞定这件事,他忙了三天没合眼。最终,事态平息了。当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里时,发现两个儿子正在吵架。这个时候,作者感到自己实在没有精力再过问这件事了,但他又想让两个孩子停止下来,怎么办?
如果是我们的话,大概会对两个孩子怒吼起来:你们别吵了!都回各自房间去!不知道我已经忙了三天三夜没合眼了吗!
但是作者没有用这种暴力的方式沟通,他只是大声的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我很累,已经忙了三天了,我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我需要安静。
这时大儿子停止了争吵,然后问博士,父亲,你真的不想过问么?
博士点头说,我真的很累很累。于是两个孩子停止了争吵。
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表达出来,也会打动对方,化解矛盾。
第二种是立刻换个环境,让自己冷静下来。有时遇到特殊情况,自己心情特别沮丧或者特别愤怒的时候,千万别撑着,要立刻换个环境,让自己平复下来,再进行沟通。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那么所有的抨击、批评、攻击、辱骂、嘲讽,都会在我们面前失效。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第一时间要想到的是,这是对方表达需要和请求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方式非常糟糕,但他们并非真正想伤害我们。
06.知识要点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作者认为,化解对方的暴力语言,消除人际间的隔阂,关键在于看到对方的需求。所以,在回应对话时,要全身心的倾听对方,了解他们的感受,不纠结于表面的评价,而是要找到对方的需求,给出合理的反馈。
在反馈时,我们要用真实的情感,去替代刻意的应付;用客观的询问代替主观的评判与建议;用体会感受替代建议与意见,才不引起对方反感。最后,我们还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心声,才能让对方了解我们,拉近双方的距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这套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更好的与自己进行沟通,让自己获得更强大的内心原力。恭喜你又让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关键词: 需求 反馈 理解 心声
思考与讨论:如果老公对你发脾气,觉得你不理解他,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你该如何进行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