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不可以》(No, David)。
这是一本孩子都爱的绘本,但对于大人来说却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经常会遇到家长有这样的担心,如果孩子读完模仿大卫的行为就太糟糕了...我只能说,你没有真正读懂这本绘本!快跟我一起探索它的独特魅力吧~
1.封面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看着封面,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了谁?他长什么样子呢?——椭圆形的小脑袋、细小的身体、大大的嘴巴、六颗稀疏尖锐的牙齿、一高一低两条短短的眉毛...他在做什么呢?——他一只脚站在一摞歪曲的书上,另一只脚悬空,正在伸出双手去拿桌子上的玻璃鱼缸。他这样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放鱼缸的桌子已经倾斜了,他可能会摔倒并打碎鱼缸。这样做,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大卫的特征和行为,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以及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2.情境导入
当我们讲到大卫站在椅子上试图拿架子上的饼干时,不会讲绘本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说:“你看大卫这种行为多危险,千万不要这样做!”而聪明的爸爸妈妈则会引导孩子看图说话,让孩子沉浸在真实的故事场景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大卫正在做什么呀?”、“大卫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妈妈对大卫说了什么?”、“妈妈为什么告诉大卫这样做不可以?”...也可以具体到每一个物品的描述,比如询问孩子架子上都有些什么呀?有小熊形状的饼干罐(Bear shaped cookie jar)、糖罐(Sugar jar)、面粉罐(Flour jar)、茶具(Tea set)等等,只用一页就能让孩子学到超多内容,让一本书读出“十本效果”,你学会了吗?
3.从故事到自己
《大卫,不可以》之所以能够受到这么多读者的喜爱,是因为好的绘本可以同时传达出一些东西给父母和孩子。当我们看到了大卫一系列让妈妈崩溃的捣蛋行为后,作者为读者安排了一个温暖的结尾。虽然大卫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妈妈还是会将他抱在怀里,告诉他:“我爱你”。相信这也是让很多妈妈感同身受的一点,这本书告诉孩子,无论你多么地调皮捣蛋,惹妈妈生气,妈妈永远都是爱你的。让孩子明白,妈妈对自己是无条件包容与接纳的。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讲述每一幅画面,通过大卫的行为正确引导孩子如何规避危险、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正确探索世界,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底线和边界。我们可以模仿大卫妈妈说话的方式,适当加重语气,这样就会让孩子意识到原来自己的行为其他小朋友也会有,爸爸妈妈可能是生气了,这样做更加容易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家长不妨在读完全文后和孩子展开讨论,问孩子“你觉得大卫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妈妈爱大卫吗?”...从绘本联系到实际,让孩子反省自己是否有跟大卫一样行为?这些行为是否让妈妈生气?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拥有自主思考的意识,并理解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从家长的角度较出发,这本书告诉爸爸妈妈要学会接纳,要用“成长型思维”看到问题,很多问题不是孩子不会,而是暂时还没有学会。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行为看做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所有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性的挑战。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持续修正的过程,任何事没有失败的结果,只有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探索世界的时候成为他们强大的后盾,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鼓励”和“看见”,让孩子通过绘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找到做一件事的动力和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