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是千篇一律的应试教育,还是中国人骨血里就继承了的投机主义,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循着“标准模板”,为孩子选择那个最高概率避开失败、最优的答案,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可惜了天下孩子的可能性。
这几天因病和男友去医院多次,想想两人此时的窘境每每在深夜中抱头长叹,回顾彼此年轻时莫不是聪明伶俐、意气风发,毕竟男友有着清华的履历,而我虽然大学报考不如意,但也知道自己成绩算得上上游。而随着我们意气风发,任性也被放大,总觉得还有无限可能性的同时青春也在事业屡屡更替中蹉跎尽了,而如今看来只得了一身失败的人生经验。于是,当我们聊起未来孩子的养育策略时,我们替他选择了标准答案,“做医生不错、做律师不错,做外交官也不错啊”“不对,外交官要常驻国外,你就见不到孩子了”,“律师这个行业在国内水太混,做久了人心都变了味道”“医生其实也很累,还有医患关心紧张呢,也不算赚的多的”。我转而想到刚上大学时,我多么渴望学习美术,但是大人们觉得学习画画如何有出路呢,我也因为叛逆、还有简单粗暴的盘算父母给我介绍的专业有什么不好“军校管理太严,好不容易逃出高中地狱,坚决不去军校”“不要学律师,要背好多法律条文”而拒绝了父母的一应安排,选择了与美术相比,次之的爱好“生物”,当然我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停留在过四年“田园诗”般的“跟着贝尔去冒险”的日子,如今看来不仅简单粗暴,简直可笑。
其实我们生活就是有这么多“简单粗暴的判断”组成的,而这些“简单粗暴”毫无意义,孩子人生阅历少尚且可被原谅,一路由“天真”牵引着长大,由“教训”“经验”驱使着“成熟”,其实也没什么应该被原谅的,因为我们曾经都是那个孩子,我们的父母也是那个孩子,那么一个大抵上没有成功经验、充满失败经验的人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我不禁想问题出在了哪里?而那些关于贫富差距导致的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寒门难出贵子的言论在社交媒体、统计学中越来越发酵;我们总认为我们是例外的那一个,我们自信能够“教育”孩子,他/她的小小生命,像是一块试验田,在我们不成功的(如果活着就不算失败的话)人生经验下,被用来证明那个不曾被我们自己证明的“实力”。其实这么处处窘迫的底层没有把自己呕死,还能“活着”,冥冥中就是被那个不曾被证明的“实力”维持着。当然并不是把平凡人的人生彻底的否定掉,为人的美德、良善、责任、担当一遍遍捶打着生命的基座,支撑着令人呕心的“活着本身”。
维持一个成年人的体面,实在是不值得的一提的“活着”,曾因“成绩高低”而意气风发之人也实在不必得意,亦不必心存“我有实力,只差被证实的机遇”,在挣钱这件事上,每一个成年人都能无穷发挥他的潜力。简单粗暴的肯定、否定都毫无意义,只能粗暴地组成“麻木”的生命形态走向日复一日的“庸”“碌”之中。与其让孩子避开“失败的人生经验”,不如从现在起“检视自己的生命形态”,与其让孩子“践行往者不曾被证实的实力”,不如先自己先行苦作舟,成年人实在是不应该从此停下学习,捡着生活里一切“愉快、轻松”的来,想想那些被逼着写无穷无尽补习班作业嚎啕大哭的孩子们吧……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是孩子时代一句简单粗暴的“理想口号”,即使是如此,也只是孩子们才有的珍贵种子。眼皮子不要浅格局要大,理想要被悉心灌溉,种子要放入格局之中;那个为“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如今真的应该被全部被当成"讽刺”来看待吗?希望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粗暴讽刺政治、简单粗暴讽刺权贵,简单粗暴唾弃普通人的成年人。
理想的种子应当重拾加以灌溉,把那些失败的人生经验用来灌溉自己。以身作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