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5,怀念老房子的年味。
春节,中国人最高的仪式感!
2017年春节前夕,BBC拍摄的3集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盛典》,曾经感动过无数海内外华人,在影片的开头,这群外国人便惊叹道:
“中国春节,见证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移活动,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纷纷返回家乡与家人团圆。”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让外国人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华人盛典,在国人的心中却变得越来越“冷清”。
用时下年轻人流行的一句话吐槽就是:“也许我过的是一个假年吧?”
当春节变成日历上一个普通的“假日”,我们也许早就忘了儿时纯真的期盼,失去了对过年那份满怀崇拜的仪式感。
现在过年感觉越来越没啥年味了,年味是什么味呢?小时候是甜味,长大后是酸甜苦辣都有。
其实应该说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所以觉得年味不一样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总是快乐的多,有得吃喝玩乐,热闹且有红包拿。
如今我已年过三十,曾经对于岁数毫无感觉,如今却也平添了几分敬畏。年长一岁父母便年迈一岁,意味着身上的责任也增加了一分。
过年的传统习俗一层又一层地累加,细致而繁琐,每一件看起来都充满了仪式感: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联;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爷爷在八十年代初建了三层的楼房,330平方,在老城区,住着十几口人,闹中取静。距今快四十年了,所以现在这房子也成了老房子了。
不远处就是风景优美的桂江,漓江的下游。水运特别发达,码头也多,我们那个街道在民国时期是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
儿时过年都是母亲为我们张罗着一切,在年前半个月,她便开始打扫卫生、清洗被褥。母亲素来喜欢整洁,无论是墙面还是柜脚,她都擦拭得一尘不染。然后就是买齐各种过年要吃的菜,做假粽、糖糕、酿菜和扣肉等。
那会大家都还住在老房子里,人多热闹,过年特别有氛围。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准备年货,我们小孩子就帮着打扫卫生、贴对联,从一楼贴到三楼。还得全家出动,连夜赶工生产饮料,因为工人们都放假了。
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为了快乐忙活其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
过年是最忙的,要货的人很多,我们要多准备些存货,还要留一部分自己过年喝,最喜欢喝父亲做的饮料了,那是家的味道。除夕那餐是最丰盛的,基本都是母亲做主厨,其他人做帮手。特佩服她,一人可以做完这么多菜。
蛮辛苦的,要做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量。她油炸东西特别在行,像油炸鱼、油炸茄子、油炸牛肉等,太香太香啦,在一楼就能闻到了。我最爱吃油炸牛肉,总是去偷吃些,而且叫妈妈留一小碗等我后面几天吃,不然一上桌肯定都没了。
每年的年夜饭或平时聚餐,都得差不多用完三层楼的厨房,因为菜太多。大人做完后,我们小孩子就楼上楼下地一直跑,把菜都端到一楼。把桌子摆好,椅子全部拿到一楼,再把碗筷放好在桌子上。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慢慢好起来了,很多家庭都是选择去外面酒店吃年夜饭,省事。但我们家过年期间都是在家自己做着吃,虽然累点,可好吃又卫生。重要的是有这个氛围,一家人围在一起忙前忙后的,团结和睦,说说笑笑。
在年轻一辈眼中,年夜餐桌上那些鸡鸭鱼肉不过是平常吃得有些腻味的普通食物,但是在长辈们的心中却包含着对家人最美好的祝福。亲手炮制一桌盛宴,以美食的名义迎接团圆、欢庆祈福,这样的仪式感,神圣不可侵犯。
初一开始就是各家轮着做一餐,过年前几天活动多多,可以放鞭炮和烟花,晚上在一楼大堂可以摆几桌,打牌、麻将、象棋都有。饿了就有宵夜吃,早上起床也有各种好吃的。
炒水浸粑、油茶、蛋炒饭、汤圆、水饺馄饨、各种糕点和年糕,反正过年就是各种吃喝玩乐,其他烦恼和琐事都暂时放一边。年三十儿,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看春晚。一年到头,家人能围坐餐桌旁吃年夜饭,是一种幸福,这才是过年应有的样子。
哥哥们最喜欢的就是放鞭炮,摔炮、小鱼雷、蜘蛛王、窜天猴……都是儿时的记忆,一个手捂着耳朵,点燃后撒腿就跑。
到了现在,随着健康、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更多人愿意过一个绿色低碳年,拒绝鞭炮。也有不少人为了留下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少放一些炮竹过过瘾。
还记得小时候总是和过年无缘,每到过年时,我就发高烧。不能跟哥哥姐姐们出去放烟花,很多东西不能吃,还得吃那种很苦的药,大家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时,我只能躺在床上睡觉。
醒过来时,母亲就用小被子抱着我起来,带我去看下电视,我是半睡半醒的朦胧状态。还是幼儿的时候,我常发烧到40多度,现在想来庆幸脑子没有被烧坏,没有聋没有哑,不过确实笨了很多,好心酸。
即使是这样,我小时候还是很喜欢过年的。我一般在放寒假那几天就把作业写完了,过年可以尽情地玩。母亲都会给我准备好新衣服,还可以吃各种糖果饼干。虽然平时也能常吃到鸡鸭鱼肉,但过年的菜更为丰盛,主要是人多,吃着更美味。
记得那会,我们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过年,那是孩子一年之中最开心的时光。除了好吃的,还能拿到一把并不属于自己的压岁钱。虽然最后都得交给父母,但把钱揣在兜里的片刻还是无比开心。
现在的过年红包有点变味了,日子过得更好了,封的红包金额也多了很多。小时候的红包多是在10-50元,比较近的亲戚还有给100的,算是多的了。
以前看到网传的全国压岁钱地图,惊呆了。北京上海福建,江浙一带都超过上千元,而广东压岁钱平均水平仅为50元。
广东“新年利是”习俗和大多地方稍有不同,不仅仅是派给自家孩子,来拜访的亲戚朋友邻居小孩,以及家里的保姆、清洁阿姨或看门大爷、车库保安等都能收到5-100的“利是钱”,主要是图个意头。
广东压岁钱成为红包中的一股“清流”,而这股“清流”受到了网友们的集体点赞。无论压岁钱多少,都是一份心意,没必要为了跟风或攀比而给太多金额。
小时候都期盼过年的压岁钱,而到了自己发压岁钱的时候,终于知道大人春节都要经历什么心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总有人说: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也许所谓的平淡,并不是因为物质丰富带来的味觉麻木,而是湮没在物欲之中愈来愈贫乏的精神追求吧。
但其实,年味是无所不在的,在陪伴家人时,在跟朋友相逢时,在贴春联、挂灯笼、看春晚、熬夜守岁时,在一家人围坐着吃顿团圆饭时……在这个经常分离的年代,每个重要的节日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心思去表达重视。
年味,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团圆喜庆的气氛;是归乡的游子给家人讲讲外面的新鲜事;是吃团圆饭时晚辈敬长辈一杯酒;是放下手机,多和父母聊聊天,多陪伴陪伴孩子。让重要的人更加被珍视,让重要的日子变得与众不同。
年味,其实就这么简单。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样一句旁白:
“春节,或许终有一天,会淡化为日历上的一个寻常符号,定格为记忆里的一种颜色。”
而这一天仿佛已经到来,年轻人不愿意回乡,小孩们抱着手机游戏,只剩下一群老头老太们望着儿孙的背影,若有所失地笑。
在这个疾速发展风云变幻的时代,短短几十年,我们已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化。那些优秀的,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而不是淡忘。
别让春节在我们手中丢掉,成为一个长假而已。传承有年味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