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弘一与印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辛亥百年之时读到此句,有特别的感触。历史犹如混沌,窥视一斑,哪得全貌,人心纷乱,怎能明了?偏偏世情皆是以小见大,观个人命运跌宕而推晓人生至理。
一九二四年春,某日清晨,普陀山法雨寺外一个清瘦的中年僧人敲响了偏角厚重的木门,小沙弥打开寺门向外张望,这个被清冷晨雾打湿衲衣布鞋的僧人双手合十上前道:“弘一前来拜见印光大和尚。” 这样的场景并没有见诸两位大师的文字,纯粹是出于我的想象,也许印光和尚会大开寺门迎来弘一的到访和拜谒。但是弘一尊印光为师,侍奉七日,学习大和尚净土法门却是佛门内颇为著名的事情。弘一大师后来提到,印光尊师每日劳作不休,四零年时已八十高龄仍洗衣扫地缝补拭桌,吃食极尽粗简,每次必会将饭粒舔舐干净。一日午饭,年岁已老的印光不慎落了一粒米粒在饭堂泥地上,他小心翼翼的拾起,用嘴吹了吹,用水洗了洗,再放入口中,然后对弘一道:“要惜福啊”
每每读到此段故事,惜福二字便会在我脑海中萦绕。
二、自在
长久以来,纵酒行歌,吟诗蹈舞,似乎就是我理解的自在。摆脱世俗的羁绊,心负雄奇而小天下,恣意妄为,独立于世,挥霍着自己的狂放,这真的是自在?或者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狂生。
须知惜福不在福报可得,而在于珍惜,那是一种收敛的自觉。 行修磨砺的是收拢内心的放纵。
三、匆匆百年
二十世纪前半段,这片生活的土地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海内怨愁。弘一四方行走,宣扬佛理,德行兼备。但是家国蒙难,僧众徒有奋力,终不能解民倒悬。除了对大德高僧的敬仰,却难以认同以因果果报的理解来劝解世俗纷争。
个人修为的解脱,可以引人灵魂走向升华。但是众生蒙难,仅以善意教化是难以达成平复动荡目的。
四、惜
惜者,哀也。——《楚辞·惜誓序》。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目的在于引起怜悯与恐惧,并导致这种感情的净化,悲剧突出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这段话虽然讨论的是戏剧中得悲剧,但是却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悲哀的感情可以净化人的内心。“惜”正是抱有这种怜悯的伤感对待生活,把自我归于理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