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高中毕业30年
中国的传统,大凡值得庆贺纪念的事儿,特别是到了逢五逢十之年,都要隆重那么一下。从我们毕业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年只是一瞬。在人生的旅途上,三十年却是如此漫长。人生不满百,人一辈子能有几个三十年呢!
三十年里,同学们各奔前程,分散西东。即使大部分还在太原,也疏于联络,很少见面。但我相信大家心里都牵挂着彼此。因为我们都从同一个地方出发。就像血缘,就像亲情。

此次聚会活动,聚与不聚,如何聚?思谋了很久。感谢同学们的信任和支持,聚会得以启动、推动。更感谢为这次聚会专程回并的几位同学。
我们班,太原三中高103班。1985——1988,那是一个新旧交织的特殊时代。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在筹备聚会的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是重头戏。感谢同学们费尽心力搜罗来的老照片,让我们回忆高中的生活有了些模糊的凭借。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还是用胶卷记录影像。彩色胶卷也刚出现不久,柯达或者富士胶卷那时都是奢侈品。一部傻瓜相机,一个国产的乐凯135胶卷,只能拍36张。每拍一张都精打细算。目前收集到的照片,经历岁月磨砺,已经模糊不清。有限的图片资料更加弥足珍贵,它记录了我们最好的年华。现在各种记录手段和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拍照留影早就不算是稀罕的事情,电脑手机网盘存储量可以说无限大,可是往往存下了也找不见。那时候物质简单,同学们衣着都很简朴。在很多照片中我都是一件军褂出场,还是两个兜的“士兵服”,当时的理想是想要买一件“四个兜”的军干服。
那是一个精神丰富的年代。

80年代的思想启蒙的年代,我们阅读《走向未来》丛书,我们开始关注李泽厚、关注康德、关注尼采、关注李敖,传看《丑陋的中国人》,议论中国人的“劣根性”。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朦胧诗”、“寻根文学”, 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很多同学开始文学创作,写诗、写散文,还有人写小说、写剧本。1987年鲁顺民老师山西师大中文系即将毕业实习在我们班,虽然时间不长,但也给我们很深的影响,跟许多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现在已经是《山西文学》的主编。我们成立了文学社,自己创作,自己刻蜡版油印,自己办的“地下”小刊物也是层出不穷。学校的“新星文学社”, 是王彤请胡正先生给题写的社名,出的刊物《新星》,创作编辑骨干基本上都是咱们班的同学。1988年春,电影《红高粱》获得金熊奖,当时大陆尚未公映,晶锋给我一张的内部票,旷了一个晚自习去省电影公司看的。我们组织的“四H文化节”(脑head、手hand、心heart、还有一个记不得了),名家讲座访谈,还有篝火晚会,开当时各高中学校风气之先。
那是一个催人上进的年代。

18岁,正是充满理想的年纪。80年代给我们的留下的是激情、勇气和梦想。文学社采访作家蒋韵老师的时候,蒋老师给每个人的小本本上签名,记得给我签的是“追求是幸福的”。小本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题写的话三十多年依然铭记在心。
这几天找到了刚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的通信。同学们彼此关心,互相砥砺的话语令人唏嘘不已。1990年刚参加工作,也是当老师,当班主任,李铨老师去学校看我,给我指导和鼓励。我当老师,无论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从李老师身上也颇受教益。2000年,报名参加太原市导师团学习,王春英老师是太原市英语学科的导师,虽不在一个学科,但也常常关注我、帮助我。
青春已逝,芳华不再。虽然我们谈笑如故,可是岁月终将给每个人带来改变。我们已近天命之年。有老人需要照顾,孩子需要陪伴,事业还需要打拼,个人的身体也需要保重。
初心永驻,力量永续。我们有幸在最好的年华相逢在最好的时代,我们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身上汲取的精神养料足以滋养我们一生。

借用一句广告词结尾吧——
因为初心,所以如一。
因为不忘,所以执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