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学、理解数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与应用,是每个孩子学数学时,应有的目标与方向。
随着对数学理解的深入,随着分析能力的提高,数学本该越学越简单。
下面从理解与数学、理解的培养、理解的效果、认知理解课程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 理解与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富有逻辑性的学科,能否理解至关重要。
判断一个问题孩子是否理解,有时并不容易。即使题目能做对,也不一定是真正理解的。
下面我们看个案例:乘法竖式为什么能正确计算乘法。
乘法竖式计算乘法,孩子们二三年级就会用了。孩子理解乘法竖式可以分为下面五步:
(1)二年级,孩子学习乘法的意义,知道3×5表示3个5相加,或者5个3相加;
(2)会用乘法的意义,计算乘法,比如3×11=11+11+11=33或者11个3相加等于33;
(3)理解乘法分配律,比如3×11=3×7+3×4(11个3相加,就等于7个3相加、再加上4个3相加);
(4)理解竖式求解多位数×一位数,比如24×5=4×5+20×5,这就是乘法竖式能解决24×5的原因。先算4×5,再算20×5,再相加;
(5)理解竖式求解多位数×多位数,比如24×35=24×5+24×30,24×5,跟(4)一样,24×30=4×30+20×30,这就是乘法竖式能正确计算24×35的原因,共计用了三次乘法分配律。
相信很多家长与老师已经想到了一个问题:孩子在四年级才正式学习乘法分配律,可是在二三年级就会用乘法竖式算乘法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1)孩子在学乘法竖式时,已经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把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题目给他们,他们也完全会做,虽然没有正式接触过。
这些孩子,往往就是用理解来学数学的。
(2)孩子在学乘法竖式时,并不理解乘法分配律,最早也是四年级学到的时候才理解。那么这些孩子,不会理解“为什么乘法竖式能正确计算乘法”。
这些孩子,往往就是用记忆或模仿来学数学的。
(二) 理解的培养
理解学数学,就是靠理解,而非记忆与模仿,将学校的数学内容轻松学好。大多数孩子都有这个机会与潜能。
做好以下三点,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上理解学数学的路。
1、 应用而非模仿
让孩子学会这点格外重要,因为孩子会做题,未必是理解;孩子能讲题,也未必是理解;孩子会应用到其它相关题目上,那么才是理解了。
应用的题目,除了理解相通之外,必须是孩子没见过、老师没讲过的。否则,就不算应用,而是记忆与模仿了。
用乘法意义来举例,下面几个应用问题就都很好:
学了乘法意义与乘法口诀,可以问孩子“3×11=?”;
学了“3×11”,可以问孩子“已知3×11=33,那么3×14=?”;
学了“已知3×11=33,那么3×14=?”,可以列竖式,问孩子“3×14可以这样用乘法竖式来算,为什么?”;
学了“3×14可以这样用乘法竖式来算,为什么?”,可以问孩子“43×14可以这样用乘法竖式来算,为什么?”。
这些理解上想通的、深度更深的问题,都是非常好的应用的题目。既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又锻炼了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理解数学的过程中,要给孩子大量应用的机会。而不是给他们大量记忆和模仿的机会。
2、 提问而非讲解
如果发现孩子不会理解、不会应用,该怎么办呢?再给他多讲几遍?还是再让他多练些题?这些恐怕除了能加深记忆外,对理解都没什么帮助。
更好的帮助是把问题变简单,再来问孩子。
常用的有三种提问方式:把数变小、让步骤变少、换个方式。
就拿上文的“3×11”举例:
孩子说没学过不会做(因为只学到9×9),那么下面这组对话就是可以的。
老师:3×5等于多少?(把数变小来提问)
孩子:15
老师:为什么等于15?(问原因)
孩子:乘法口诀(或三五十五等)
老师:这是记的结论,而不是等于15的原因,还是要想为什么等于15。(继续问原因)
孩子:那不知道了。
老师:那么举个3×5的应用题例子吧。(换个角度来提问)
孩子:有3个孩子,每个孩子有5块糖,他们一共有多少块糖?(注:孩子可能会说出各种各样的应用题,但目标是通过应用题,来让孩子理解乘法意义。)
老师:确实是3×5的应用题,如果不让用乘法,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做?
孩子:5+5+5=15
老师:学乘法意义的时候学过,3×5就可以表示为3个5相加,所以这道题既可以是5+5+5,也可以是3×5,当然5×3也行。(这句话是在帮助孩子明确乘法意义,是可以讲的,其它的不要讲)
老师:是否知道3×5为什么等于15了呢?
孩子:是的。
老师:那3×11等于多少?(回到原始问题,看孩子这次是否理解)
孩子:3×11可以表示为3个11相加,也就和11+11+11相等,所以是33。(注:如果孩子仍然不会,那么可以再让孩子出一道3×11的应用题)
老师:正确,那么再问一道题:已知3×11=33,那么3×12=?
……
提问式对话后,虽然没有教,但是孩子终于可以独立解决3×11这样的问题了。即使孩子仍未学过两位数乘法、未学过乘法竖式,当然34×2、4×12这种问题应该也能独立解决了。
但是要注意,这仍然未必是非常理解了,因为老师给予了太多的铺垫与提问。在他觉得明白了3×11后,可以问他更难一些、更陌生一些的问题,来验证现在的理解程度。
比如老师最后的问题:“已知3×11=33,那么3×12等于多少?”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来验证孩子是否真的理解了。
3、 等待与信任
对数学的理解,往往比对方法的记忆速度慢,往往需要老师和家长更多的耐心,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等待与足够的信心。
理解是个加速度,而且开头很难。不过一旦开始理解,那么会发现数学需要理解的地方并不多。所以千万要等待、千万别着急、千万要信任、千万别放弃。
甚至,很多时候父母不管怎么讲,孩子都记不住的时候,不要觉得孩子笨,而是要庆幸孩子也许是渴望理解、而非渴望记忆的。
当然,孩子一旦逐步理解,那么学数学的效果,就远非记忆、模仿能比的了。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慢就是快。
(三) 理解的效果
1、 不依赖公式与方法
对数学理解之后,解题需要的是理解、分析、应用;而非记忆、模仿、练习。
如果一个问题,孩子说解法我忘了。那么这意味着,他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个问题。理解了,不存在记住与遗忘。就算忘了,依旧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来分析解决。
2、 学易会难
学什么会什么,也许是记忆,也许是模仿,未必是理解。
而学习一道例题之后,能解决与知识相关、但难度更大、或者很陌生的问题,才是深刻理解的。
比如,学了乘法意义,就会“3×11”;学了乘法意义,就会乘法分配律;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就会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3、 一会百会
我们前文的乘法案例,那么多问题真正需要理解的,就是乘法的意义。无论是乘法计算、乘法分配律、还是乘法竖式,甚至没有提到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等,都是从乘法意义中逐步分析得到的。
再以行程问题举例,很多孩子学习行程问题,要记一大堆的公式与套路:相遇、追及、环形、火车、流水、扶梯、发车、多人、多次、变速、变道等等。
但是如果真的理解了,只需知道“路程=速度×时间”一个公式就好。而且这个公式也应该是理解而非记忆来的,多难的问题,都可以逐步分析。甚至,根据对行程问题的理解,是可以应用解决很多很难的图形问题的。
数学之间都是相通的。因此,理解学数学,不需要按专题、模块、题型来学,就能学的非常精通,一会百会。
【结语】
通过前几篇文章,相信您已经了解到,数学有记忆式、模仿式、理解式、思考式等多种模式的学法,也了解到各个学法的特点与难点。
那么除了学校、机构教育很重要之外,对于孩子学习成长同样重要的家庭教育来说,我们会有哪些建议呢?如何在家里,更好的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上理解学数学、思考学数学的道路呢?
敬请关注我们的下一篇《健康数学·建议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