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汉丞相萧何

摘抄,汉丞相萧何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1-20 23:17 被阅读0次

    纵观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少赫赫有名的丞相,有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有蜀汉时期鼎鼎有名的诸葛亮,有被称为明朝第一相国的张居正。

    在汉朝,同样也有这样一个享有美誉的人物:他善于识人,有“月下追韩信”的美谈;他坐镇后方,为前方战事源源不断供给粮草;他管理有度,为朝政安稳鞠躬尽瘁。

    他,就是汉朝开国功臣、位列“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汉,共同领略萧何那智慧璀璨的人生吧。

    1.善于识人,成就汉朝大业

    萧何,出生在秦国沛县丰邑,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丰县人。

    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凭借优秀的才能,入秦朝为官,担任沛县的主吏掾。因性格随和,萧何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比如泗水亭长刘邦,衙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等等,这些未来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当时都是他的莫逆之交。

    其中,最能彰显萧何识人之能的,就是他与刘邦的交往。

    那个时候的刘邦只是一个小小亭长。但是,作为刘邦上司的萧何,却并没有怠慢他。因为从萧何第一次见到刘邦,就发现刘邦很有号召力,心里便认定刘邦绝非池中之物,所以时常帮着收拾刘邦惹下的烂摊子。

    有一次,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到骊山修建秦始皇陵,结果走着走着有很多人逃跑了。刘邦一看任务完成不了了,干脆就把所有囚犯都放了,自己也开始了逃亡生活。这下惹恼了沛县县令,他抓不到刘邦,就把他的妻子吕雉捉拿入狱。萧何听说后,联合了一些好友出面力保,吕雉才被释放。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发起的农民起义浪潮下,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反抗秦二世。很多县令被起义的民众砍了脑袋。沛县县令为避免杀身之祸,就动了响应起义的心,于是把萧何、曹参等人叫过来一起商议计策。

    萧何提议:“你是秦朝官吏,沛县百姓估计很难听你的话,想要成事,可以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这样一来,沛县就可以安如泰山了。” 县令一听觉得有理,便想到了刘邦。因为当时刘邦已经召集有百十号人,而且距离最近,是最佳人选。于是他派人去请刘邦,刘邦一口应下,立刻带众人奔沛县而来。

    不料,到了沛县城外,县令却因为怕事成之后刘邦夺权、鸠占鹊巢,突然反悔,把刘邦等人拒之城外,还想杀了萧何等人。萧何、曹参一看情况不妙,赶紧逃出城找刘邦商量对策。刘邦想到一个办法,他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的信,用箭把信射入城内。

    信中说:“天下的百姓们共同受秦的苛政之苦已经很久了,现在天下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攻破沛县城池了。如果沛城的百姓现在起来诛杀县令,响应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就能得以保全。否则,你们都会惨遭杀害。”

    沛县的老百姓们看了信后聚集起来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入。城中无主,萧何和百姓们极力推举刘邦为县令,请他带领大家起义。刘邦虽多次推辞但无奈民众的呼声极高,最后只好应下,成为了“沛公”。

    回看当时的情况,萧何官比刘邦大,人缘又好,其实更有机会晋升为沛公,不过他却坚决的扶持刘邦上位,主要原因就在于萧何的识人之才。他始终认为刘邦是天生的领导者,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因此不遗余力推举刘邦,并甘心辅佐他成事。

    而刘邦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公元前206年,在萧何、张良等人的辅佐下,刘邦率军勇往直前,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入主咸阳,成就汉朝大业。

    2.坐镇后方, 助汉称霸天下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领大军进入咸阳。看到豪华的宫殿、不计其数的珍宝,大部分人都被眼前的繁荣所吸引,一心都扑在抢夺金银财宝上。就连刘邦都被迷了心智,只想留在宫中,安享荣华富贵。

    只有萧何和大家不同,他既不贪恋金银珍宝,也没有被眼前的奢华迷倒,而是第一时间去了秦朝的丞相和御史府.这里曾经是大秦行政的中枢,里面有非常多的文件资料。

    萧何让可靠的部下把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逐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才使得刘邦快速掌握了全国的概况,包括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强弱、户口多少等等,并在第一时间查找到物资最充沛的地方——熬仓。这些详尽的资料为刘邦提供了全面的战略视野和深度的决策参考,对他后来争霸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清查事情曾被《资治通鉴》卷九、汉纪记载入册,里面这样说: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

    反秦之后,汉朝又进入持续多年的楚汉战争中,此时,萧何主要的职责就是留守后方,尤其是负责保障军需充足。

    萧何紧盯目标,坚守本职,及时、持续地输送士兵和粮饷到前线,确保了前线有足够的兵员补充和物资供给。正因为这样,刘邦这边的兵力和粮草才能够得到及时的补给,每次都能在战败后及时转危为安。

    反观项羽这边,由于粮食、兵力都得不到及时补充,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终于被逼得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可见,刘邦最终能够大获全胜,萧何功不可没。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谁都想建功立业。以萧何的才能,如果在伴在刘邦身边,更能名震天下,但萧何能长期为刘邦坐镇后方,看得出他极大的格局和超强的忍耐力。

    3. 镇国抚民,稳固汉朝政权

    除了保障军需,萧何留守关中的另一重要责任就是稳定朝局,这样才能确保刘邦可以安心作战,无后顾之忧。概括起来,他在朝中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建章立制。

    萧何原本就是沛县“主吏掾”,非常熟悉秦国的法令制度。在刘邦入关后,他建议刘邦废除了秦朝的全部严刑峻法,只保留三项罪名: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也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约法三章”。而对于其他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则一律保留。这样的法令,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之后,萧何又根据秦朝的法律,结合汉朝的实际情况,编制成了汉朝的根本大法——《九章律》。这9章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jiù]律。前六篇大体与秦律相同,源于战国时魏国李悝(kuī)的《法经》;后三篇则是新增的规定。《九章律》对后世封建王朝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以后直到明清时代的历代法律大多以《汉律》为蓝本,有“历代之律,皆以汉《九章》为宗”的美誉。

    第二,构建统治机构,建立统治秩序。都说汉随秦制,在秦国当了很久官员的萧何,深知秦王朝的政治体制上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一方面建立了社稷宗庙和新宫殿,完善国家的权威象征。另一方面也沿袭了秦王朝确立的郡县制,在关中设置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六郡,在关外设置河南郡,一共设置了七郡,以保政令畅通。同时,汉初为了稳定功臣和政治博弈,并没有像秦王朝一样把“分封制”一刀切,而是与郡县并行,这些措施极快地稳定了朝堂,巩固了汉朝统治地位。

    第三,对百姓施以恩惠,安稳民心。萧何开放了秦朝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税赋。让各乡、县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负责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朝廷免去“三老”的徭役,在每年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由于萧何施政有方,颁布的法令利国利民,让农业生产迅速得以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大后方。

    结语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宴请众臣,论功行赏,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高位,位列群臣之首。很多大臣不服,认为萧何从来没有上过一次战场,而平阳侯曹参跟随刘邦南征北战,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在第一位。

    刘邦这样答复:“打猎的时候,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的踪迹,发现野兽在哪里的是人。如果把上战场打胜仗比作猎狗,只是能够捉到了野兽而已,功劳就像是猎狗。而萧何却能够发现野兽踪迹,确定打猎的目标,功劳就像是猎人。而且你们诸位只有自己在追随我,而萧何却让本族里的几十个人都来跟我一起打天下,这些功劳都是不可小看的。”

    就这样,经刘邦力排众议,萧何最终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还可穿鞋带剑上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无疑,刘邦的这句评语是对萧何一生最好的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汉丞相萧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hb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