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要出版她的处女作,一部关于分享教学的书籍。
她是行动派加快手。她说要出书,两周左右,我就看到了她的书稿。当然不是她两周写出来的,而是八年实践后,她用两周时间整理出来的文字。
她的文字,我以前都一一读过,而且大多数是第一时间读到。我们当时教一个班级,我是班主任加语文老师,她是数学老师。我们一起做分享式教学的尝试。我的语文课,常常从她的文字里得到启发。因此,我每天都会看她的记录。说我是她的第一读者,一点也不夸张。
今晚花了一个小时,细细地读着每一篇文章。也许是因为这些文字里面,有着我和她太多的回忆,慢下来,细细品,越品越有味。
这些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
初识分享,我和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从自己的课堂开始做起。我们找到了如何激发学生分享欲望的答案,我们找到了如何让课堂有序分享的答案,我们找到了分享课堂里老师能做什么的答案……所有这些答案,都是做中学,学中做。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分享课堂的研究。我用忙碌做借口,只是断断续续留下了少许关于分享的浅淡文字。她,得益于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每日写文章的习惯,加上她的思考力和反思力特别强,于是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记录。
刚刚尝试做分享式教学时的激情,分享课堂形态初建的兴奋,分享规则反复调整的困惑,分享方式的多样探索与分享内容的纵横拓展……每一次探索,她都用流畅的文章真实地记录下来。还原课堂,记录课例,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发生在分享课堂里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听课看课的感悟,乃至她和她的分享互助团队的那些事儿,每一篇文章都吸引着我。
走到2020春,她啃读经典书籍《人是如何学习的》的过程中,再一次思考梳理,为分享式教学寻理。
前几日,她的简书日更里,仍然能够看到最新的分享课堂记录。
一个人坚持写一月,需要一定的毅力;坚持写一年,需要非凡的毅力。可是她,为分享式教学,写了八年,仍未停下脚步。这不能拿毅力说事。只能用她的话说:“写作对于我,就是一种享受。”
那么,我离“享受的日子”还有多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