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拖延心理学》,使我对自己拖延的症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拖延背后的动机有很多,深入到心理层面,可以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回想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哪些内心恐惧的、羞愧的、压抑的经历?这些经历导致现在的自己内心存在阴影,无法找到做事的动力。
其一,是和同龄人之间的对比。小时候,爸爸常常会把我和同龄的孩子和班上的同学做对比,对比成绩、对比表达能力。或许这样的对比在中国式家庭中,是固有的教育环节,但却使我的心底产生一种压抑心理,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表面上听话上进,内心的想法却是忧郁纠结的。
其二,是从小暗藏心底的逆反心理。小学时候,班主任是个及其严厉的老师,对小朋友所有“不听话”的做法都会当堂斥责。学校里表现得乖巧异常,压抑得太久,就会在学校外释放自己的天性。上网吧、学大人抽烟、学校放学路上的斗殴,越是严令禁止的事,越是想去做。
终于上网吧的事情还是被状告,当场被严肃批评,产生的羞愧感保留在心底,无处释放导致一种惭愧心理长期影响着我,对当众讲话的恐惧,对自我世界的迷恋。
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是及其容易的事,重要抱起一本漫画、一本小说就可以躲进自己的象牙塔,屏蔽外界的压力。这种方式成为我中学后甚至大学后的业余消遣。把我拉进一个自我封闭的漩涡中,拖延着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拖延着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有的可能已经成为了泡影,被盖上一个梦想已死的标签。而如今还剩下的梦想,在腐烂的泥土中重新生长出来。
关于梦想一、极简主义梦想
认定极简主义是生活追求之前,我觉得生活的起伏就像海浪浮沉。我根本抓不住人生的方向,只是在无边的海水中盲目前行,有时看到一点曙光,但很难坚定一个方向去航行。极简主义像是一扇窗,打开了光就照射进来,我看到里面的脏乱,才明白更有意义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现在断舍离的书,我买了一本又一本,然而实践确是不多。我在道理上认同这些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确是另外一回事。受到一点阻力,就会回到从前。阻力来自生活的变化——一个人居住和家人一同居住的差异,阻力来自于进行断舍离的态度不够坚决——做了一次清理后没有保持状态。断舍离的尝试不会一次成功,阻力会一直存在。
二、作家的梦想
从新拾起写作的梦想,是半年前在简书更文,然后参加写作训练营。到此时,写作的培训课程我已经是第二次参加,更文变得从容很多,但远远达不到流畅优雅的水平。为什么?因为拖延着不早晨写作,一天完成文章的时间基本到了晚上睡觉前,不连贯的写作导致很难一气呵成。有人说,写作的功力在写作之外的努力,而我在这方面的努力太少,刻意练习、学习技巧、拓展自己的风格,这些方面我都还做得太少。
三、我的拖延清单
在生活中拖延的小事,简直数不胜数。可以罗列一个清单出来,打扫、洗衣服、写报告、修理后视镜、带家人出去旅游、发表一次演讲······
总是想着明天再做,下周再做,等一下再做,导致生活的激情在慢慢丧失。
必须改变,从现在开始改变。
向拖延症发起挑战,首先我和过去的自己言和。原谅那个叛逆的自己,接受那个压抑的自己,和伤害过我的人们言和然后道别。
放下过往,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专注于我想做的事。极简主义的追寻,是从断舍离开始,那就按照断舍离的过程,重新整理房间。每天给自己一点任务,去清除杂物,生活的环境从现在开始改变。
早晨写作我已经坚持了两周,虽然没有完成全篇写作,但连贯写作的刻意练习已经开始,我要做的就是专注、专心的去写,并且不断优化早晨起床的时间点。
追寻自己梦想的过程,就是在做自己,这样的每一天都会焕发热情,去对抗拖延的心理。
读《拖延心理学》,我对运动和冥想对脑神经的成长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运动会帮助大脑神经元的生长,有助于形成全局视野,跳出恐惧的怪圈。冥想,特别是正念修行能促进大脑皮层的生长,减轻压力,稳定情绪。运动和冥想辅助心灵力量的成长,让脑神经形成新的通路。每日的运动和冥想,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改变。做自己,关心自己,为每一点的进步感到欣喜,为真实的生活而感到喜悦,为每一天的坚持感到有成就。
和过往言和,活在当下,活出新的自己。
真实、健康、快乐,在极简主义路上不断修行,在写作之路上不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