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不愿意去交际,不愿意去聊天和说话,不愿意去认识新朋友。微信调成新消息不提示的状态,手机调成静音状态。而每到周末,就宅着,宅着看动漫,看书,听音乐。或者自己一个人,出去跑步,逛公园,爬山,走绿道。是的,自己一个人。
因为,我即使想找人陪,脑袋里也搜索不出谁可以陪。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给人一种错觉,一种我很会社交,很会谈话的错觉。这点我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就内心真实的声音来说,我其实很反感社交,觉得挺累的。这点,也只有那些有社会阅历的长者才看的出来。
timg (2).jpg一线城市交友难
北上广深是老牌的一线城市,可以说,基本上吸纳了全国的精英人才和轻壮劳动力,社会福利水平、薪资水平以及消费水平,远超全国其他城市。这也势必带来一个问题,劳动力过剩,竞争非常激烈,也非常残酷。不像在小城镇,可以拖鞋短裤,悠闲度日。虽然也有生活的压力,但紧张感与挫败感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强烈。
所有的人都忙于增值,就等于时间非常宝贵,一线城市碾压式的淘汰,就等于人流变动非常大,这样的情况下,就造就了:人来人往,相识不过一场擦肩而过,留个姓名,加个微信,即天各一方。比较好的情况在于,离开后朋友圈依然对你开放,可以时不时点个赞。
我对曾经的营销总监说过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在深圳,如果你没点价值的话,谁会带你玩?吃喝玩乐可以,那也仅限于消遣。这句话可以说是囊括了所有现象,本身也没有错,大家时间宝贵,为何要浪费时间在没有能提供价值的人身上?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真真深有体会。
在一家公司,如果同事离职,可能有一个离职保鲜期,但往后的生活圈,习俗,文化,地域等的不同,自然没有太多的共同话语。当保鲜期过了之后,也就淡化了。当非利益关系淡化之后,依然只剩下上文所说的,你是否有价值,有价值,当需要什么资源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你。
所以,工作在一线城市的人,每天都忙着交际,活动,讲座,会议。但真正算上朋友的,就是你想无目的约出去玩的,基本上没有。而且,维护关系的成本和精力也非常高。
timg (1).jpg朋友=人脉=资源=赚钱
也不知从何时起,不知不觉的将认识的人等同于人脉等同于资源进而等同于钱袋子。但这里有几个定义。现在朋友多指即使有一面之缘,但接触过加过微信聊过天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人脉指的是这个朋友,有点价值,资源指的是这个人脉有将来或现在需要的资源,赚钱就是前面那几个定义的总和。也就是说,这几者是递进关系,如果没有把朋友给递进到人脉,那么,谁也不会花时间在这个朋友身上,慢慢的,也就淡了。
但有时候,我不太喜欢把朋友变为人脉,觉得很功利,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而已。但这似乎,太过于天真了。不过说到底,是自己的价值属性不够,别人懒得理你。
男性交际比女性更为容易
在社交方面,男性总比女性来的容易。他们一根烟,一顿饭,一杯酒下肚,便可称兄道弟。而女性,这个从相识到相熟到相知的过程,要更漫长一些。究其原因,或许有传统文化方面以及本性上的原因。传统文化上,女性社交范围狭小,接触人群有限,结了婚的话,那更不必说。无论是在交际的人群,比如对象如果是男性的话,会有所顾忌,时间上也有所限制,生理上担心被侵犯等等。就本性而言,女性天生敏感多疑,再加上生理上处于弱势,所以这种建立信任感会被大大延长。
生活圈子
一年一岁的成长,生活圈子、环境、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的不同,原本的同窗也渐行渐远。以前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如若不是生活圈子非常接近,可以说,一分开,就再无往来,即使联系,也是经常所担心的要撸份子钱,要么就是要你转发朋友圈,要么就是帮忙点个赞。
u=3934544506,1089524040&fm=23&gp=0.jpg如此的来来往往,循环反复,你身边的朋友换了多少批?可以说,好朋友一旦离开,就再也回不来了。情感这种东西,敏感又难得,维系它的东西脆弱又稀少。
我只想要简简单单的朋友,可以没心没肺的欢笑。无需用价值标准尺度去衡量,在午后的一抹阳光下,微风中,相视而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