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叶健
第一节 文学经典的阅读
对广大普通读者而言,阅读文学经典往往并不能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回报,也很难转换成实用的技能或帮助实现某种现实的目标。但阅读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是其他任何读物都难以替代的。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那些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谋生的目的而读书的人,甚至完全不可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因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它给人带来理性的享受和愉悦,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
契诃夫说:“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我就可知道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绝非夸大其词。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特定的发展周期。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然而现在再来看看这些文学,骚、赋、骈等文学形式在当今几乎没有再度流行的可能。词和曲借助流行音乐等媒介还有一定的生命力。至于诗,我们今天说的诗,基本上指的是现代诗,古体诗的辉煌难以重现。
在西方,自从尼采喊出那句惊世骇俗的“上帝死了”以后,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口号。比如罗兰·巴特说“作者死了。”
在中国,先锋派小说家马原喊出“小说已死。”
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疑问,文学会不会消亡?那些注定不再可能流行的文体,我们还有阅读与学习的必要吗?也许还有人会问,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有无数种方式来打发时间,为什么还要阅读文学经典?尤其是哪些古典文学作品呢?这些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无论人类进化到何种程度,我们总是能在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找到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和精神滋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论及了31位经典作家及其作品,被誉为进入经典世界最好的读本。
除了上述所言,你还可以在那本书中找到更多答案。文学经典给人向善的力量,培育健全的人格。沈从文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让人感到真和美之外,还能给人一种向善的力量。这个向善不仅是指社会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它还指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就是说读者能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一个虚拟的人生,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使读者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
在曹文轩看来,文学作品为培养人性提供了三个基础:道义感、情调、悲悯情怀。当简·爱重新回到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祥林嫂拄着拐棍沿街乞讨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悲悯。
由此可见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防止情感的弱化和空心化,培育健全的人格。
在多年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的作品之所以味如爵蜡,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和修辞手法不够,而是缺乏情感的体悟,情感的空心化,使得他们笔下的文字冰冷、机械。
当对分数与效率的追求,超越了对至善的追求。内心的空洞随之而来,而阅读经典能帮助修复这个空洞。(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