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名著阅读课型的一些思考

关于名著阅读课型的一些思考

作者: 林学习 | 来源:发表于2020-04-08 00:00 被阅读0次

    名著阅读其实可以称之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那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有何意义呢?无外乎两个方面:精神价值和阅读方法。因此,这两个方面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用课型推进名著阅读时,着重需要注意的。

    对于名著阅读课型的界定,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读前导读课,读中反馈课,专题研讨课,读后展示课。既然对课型做了一些区分,那么每一种课型的作用势必是不同的。

    读前导读课,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作品的文体特质,让学生把小说当小说读,把散文当做散文来读,把诗歌当做诗歌来读。若学生不明确作品的文体特质,那么阅读势必会南辕北辙。另外,导读课还应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某类作品。例如,《西游记》的“精读和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圈点和批注”。当然,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这些阅读方法是抽象程度很高的、很概括的方法,面对不同的阅读取向时也是不同的,宜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需要阅读策略的支撑。

    读中反馈课,一般应给予学生一到两周的时间,对作品进行通读。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小任务,驱动学生一章一章的读,简而言之可以算是“任务驱动”吧。“小任务”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监测学生是否在读,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阅读质量,阅读进度等等。另外,当学生的阅读出现偏差,比如阅读方法使用错误时应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阅读取向,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当然,读中反馈课,教师的指导仍旧是必须的。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名著阅读不在于积累内容,梳理情节,在于学会从读这一本到这一类,避免在作品内容的梳理上耗费巨大精力。

    专题研讨课,可以称之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课型。对于“专题”的说法,一线教师或专家教授也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主题”。但根据统编教材,我认为“专题阅读课”或“专题研讨课”更合适。如果说读中反馈课中“小任务”的设计是小试牛刀,那么专题研讨课的“专题”或“大任务”的设计则需要教师花一番精力和心思。我一般会设计3-4个专题,可以参考教材,也可以自己另辟蹊径。比如统编教材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推荐了三个专题:《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分析》《“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这三个专题中,两个专题都与作品的核心人物“保尔”有关,我认为可以合并成为一个。另外一个专题则是比较有意思的,教材的编写者似乎注意到了三个年段中有几部经典的红色作品,暗示着我们应该进行“主题联读”。因此,教师在设计专题任务时,也要做适当的参考,可以是同质作品的联读,可以是英雄人物的联读,可以是不同叙述视角的联读……简而言之,主题联读之下,教师拥有广阔的操作和设计空间、角度。

    读后展示课,主要是对这一段的阅读进行展示和总结。该课型主要是学生展示为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小组成果展示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展示的内容和方式有时是需要教师指导和把关的。换言之,展示课其实就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测评,不再是做一些习题或考一次试,而是采用表现型任务来测评学生的阅读成果,有趣又有料。当然,成果展示课也要让学生多谈谈阅读这一部作品究竟给你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好了,只是一家之言,或者说是一派胡言。

    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名著阅读课型的一些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ba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