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龟兹石窟群(包括克孜尔、克孜尔尕哈、库木吐喇、森木赛姆、玛扎伯哈等石窟)中保留了许多龟兹供养人像,时代集中在6-7世纪之间,且大多绘制在主室前壁门两侧或者左右甬道内外侧壁。
这些供养人像形体高大,服饰和外貌特征显著,同时他们的双脚都被描绘成非常程式化的样式:尖头靴,脚跟抬起,脚尖向下站立,相邻两人的左右脚重叠。最早关注此类供养人像的是格伦威德尔,他在《新疆古佛寺》一书中对每个洞窟的供养人像都做了细致描绘,并注意到了这些人像的“模式化”特征、[1]49。
勒柯克也注意到了“十六剑士窟”(克孜尔第8窟)中供养人的服饰特征,并作了细致描述[2]64-65。日本学者原田淑人梳理了汉文典籍中有关西域人物服饰的文字记载,并结合西域绘画中的人物服饰,分析了中国古代西域服饰的特色[3]97-109。
广中智之重点对比了“十六剑士窟”中的供养人像与阿富汗、粟特等地壁画之间的关联[4]236-243。中川原育子对龟兹石窟壁画中的龟兹供养人像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按照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这些供养人像按照时代和类型进行了分期论述,认为从总体来看,这些供养人都属于印度——伊朗样式[5]101—109、113—122。还有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了这些供养人的服饰特征①。
关于这些供养人像的服饰特色、人物身份或者在洞窟中的位置特点等,学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无争议。本文聚焦龟兹石窟供养人像中“踮起脚尖”的姿势与供养人王族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追溯这一图绘模式的来源,并考证图像所体现的供养者的绘制意图,从而分析龟兹王族供养人像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