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历经一千多年,作为中国古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一种主要手段,对历史的影响巨大。科举制度扩展了选拔官员的范围,吸引了大量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有识之士,打破了原本的阶级固化,拓展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成为了古代统治者最青睐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制创立之时,主要是由各级官员举荐有才之士,在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考察,往往是纸面上进行考试。唐朝时期为了选拔军事人才,武科举在武则天时代应运而生了。自武则天开设武科举开始,中国历史上共出过近300名武状元,其中比较牛的一位武状元是毫无争议的,人人服气的郭子仪。

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从小习武射箭,勤学苦练,以期长大后出人头地。在武则天设立武举制度后,郭子仪凭借着过硬的实力考取了武状元。之后他在唐玄宗时期入仕从军,至五十八岁时仍然寂寂无名。

不过时势造英雄,天宝十四年,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因避难而逃往成都,作为太子的李亨驻跸灵武,随后登基,成为大唐历史上第一个未在长安登基的帝王,是为肃宗。正在家中为母守孝的郭子仪奉肃宗之命平叛,与安史乱军从河东打到了河北,屡败叛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唐肃宗李亨赞其为国家再造之臣,之后又在与吐蕃、回纥的战斗中退吐蕃、战回纥,平定河东,屡建奇功。郭子仪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赫赫。但他居功不傲,宽厚待人,并未因自己屡次拯救国家而恃功而骄。三次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解国家于水火,两次因功高震主,受到皇帝猜忌而被解除兵权,郭子仪都欣然接受。公元779年,郭子仪被唐德宗尊为尚父,进太尉、中书令职位。 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郭子仪一生功劳无数,却不为名利钱财,几次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位极人臣后,却又几度上缴兵权。这样的人生起伏,又有多少人能够平静地接受呢?难怪郭子仪虽功高震主,却又能功成身退,能够官居宰相,能够被皇帝心甘情愿地敬称为尚父,郭子仪不愧为比较牛的武状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