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垃圾分类了,大家认真学习起分类表,相互考各类废弃物属于哪类垃圾,我背了多遍,还是不太清楚,像我一样傻傻分不清的大约不会少。
垃圾分类在中国可以算是个新事物,新事务更容易被创新。中国重视科技创新,科技进化到现在,不再是在偶然中发现必然,在不断试错中遴选出正确,早就总结出创新规律,产生了创新哲学,创新理论比较有名的是“萃智理论”。“萃智理论”既是创新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型,下面用“萃智理论”来分析垃圾分类。
其实,京城早在2002年就实行了垃圾分类。小区内好多地方,并排放了三个垃圾桶,一个标注“厨余垃圾”,另两个标注“其他垃圾”。民众很配合,开始习惯性将厨房的、卫生间的,餐厅的几个垃圾袋一并丢进一个垃圾桶。有人想起来要分类,返回垃圾桶,将垃圾拎出来,就地分类,重新装进不同垃圾桶,弄得满手的垃圾也不在意。但是,看到垃圾车将垃圾通通倒进一辆车里,气得要吐血。
“萃智理论”指出创新是个系统问题,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需要相互链接才能达到创新的目标。垃圾分类这个系统工程,根据几个环节可以简要分出子系统。首先是垃圾产生的源头:家庭生活垃圾,创新点是要求居民自先行分类,分别装进不同的垃圾桶;第二个环节,将分好类的垃圾分类运输到处理场所,创新点是不同垃圾分开运输;第三个环节,在处理场进行分别处理。由于第二个环节没有配套创新,第一个环节全体居民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没有系统解决各个环节的问题,导致垃圾分类的失败。
过去近20年,又要垃圾分类,这次是否解决了其他子系统的问题?这里不讨论。说说第一个环节:居民怎么垃圾分类?上海垃圾分类的故事流传挺广,分类难倒了许多人,北京的分类表同样不容易。垃圾分类第一个环节就是家庭自主分类,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做好,实现垃圾分类将无从谈起。
凡事有章法,“萃智理论”提出了一些创新法则,其中,“理想化法则”指出任何技术创新的路径是:越来越可靠,越来越简单。如果垃圾分类需要反复学习才能做到,那么就违背了“萃智理论”的简单化法则。居民分不清类,必然不会配合,像上海那样派人现场督察、视频监控,罚款等手段都无济于事。源头不干净,不能在下游治理,创新的基本法则不对,将导致南辕北辙。
如何分类?这涉及到创新方法。“萃智理论”总结了创新原理和方法,也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是找到“矛盾点”,就是明白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我国垃圾分类刚开始,创新只能从简单入手,垃圾分类最简单的问题无非是干湿分离。垃圾干的和湿的一般人都能区分,就不必弄出那么复杂的分类表,把大家弄得诚惶诚恐。垃圾分成两类,民众容易做到,第二个环节:运输,也可以找到给垃圾车做隔断等低成本方案,这样,垃圾分类才能系统解决。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不是要求民众分类丢进垃圾桶就万事大吉,不系统从各个环节上解决,没有实质意义。创新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如果不懂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作者:王瑜
2020年5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