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和创新

作者: 邱翔Alex | 来源:发表于2017-06-19 22:04 被阅读79次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
    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
    分工带来效能,促进创新
    纵向分工-6种角色
    横向分工-引擎和刹车
    分工可以向外寻
    **共计3546字|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
    编者按

    什么是分工?在创新的实践中,你是否注意到分工的存在?你可能会说,我的部门很小,参与创新的就这么几个人,根本不需要分工,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你可能也经常用到一个句式:“只要人人都……,世界将……”。比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参与创新,我们的企业将引领行业创新,基业长青。这么说当然有道理,但是这些口号的背后,是相信“人多力量大”,而忽略了“分工带来效能”。

    要了解创新和分工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和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

    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

    表面上看,垃圾分类是适用于我们上面提到的“人人”句式的——只要人人在扔垃圾的时候,都做好分类,垃圾回收成本就能大幅地降低 ,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也能大幅地提高。如果扔的时候不分类地话,等之后都混到一起,再想要分类就难上加难了。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垃圾分类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传播到日本。和日本人的严谨精神结合起来,很快成为日本社会的标志性现象。日本全国各县,都有不同的垃圾分类政策,大部分都非常严格。比如说,日本横滨地方的垃圾分类手册,多达27页,518项条款,规定的非常细致。

    金属垃圾归到金属,塑料垃圾归到塑料,这就不用说了。但是往往一件垃圾的不同部分,由于成分不同,也要拆开分类。比如,饮料瓶盖和包装纸,它们虽然都是塑料,但化学成分和硬度不一样,也要拆开分类;饮料塑料瓶本身,则要单独归到另一类。

    再比如说,一包香烟抽完,它的香烟盒外包膜是塑料的,盒子本身是硬纸片,而里面的铝箔则是金属,这些也要区别分类,投到指定的垃圾袋里。至于厨房生产的生活垃圾,米饭、汤汁这是一类,骨头则要单独分出来,装到不同袋子里。

    日本街头不像中国,很少见到垃圾箱。日本人都是在家收拾好垃圾,分门别类放好,等垃圾车来收。而且每个区域,垃圾回收的时间不一样,当天没收走的垃圾只能等过两天再扔。

    在日本,如果垃圾不分类,乱扔垃圾,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轻则被批评、指责;重则垃圾会被拒绝收走,退回,甚至加收垃圾处理费,总之麻烦一大堆。因此,日本国内自己也有人在反思,说日本社会越来越细致的垃圾分类,其实不是好事。很多家庭主妇,包括普通年轻人,每天花十多分钟整理垃圾,很没有必要;很多垃圾不能及时收走,占用家里太多空间。

    但讽刺的是,垃圾分类,并没有让垃圾回收的效率提高。日本东京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垃圾回收企业,叫白井株式会社,他们的社长叫白井徹。白井徹站在行业角度说:垃圾分类太详细,不但没有降低企业成本,反而提高了成本。也就是说,人们辛辛苦苦把垃圾分好类,其实是在帮倒忙。

    你肯定要问,这好奇怪呀,什么情况?

    白井徹说,你们不了解垃圾行业的成本比重。垃圾回收,主要分两大块流程——运输和分拣。垃圾分类确实降低了分拣成本,但是提高了运输成本。回收过程中的运输成本,要占70%左右。垃圾分类太仔细,企业就要增加垃圾桶、运输车辆、人力成本。一辆车过来,只能收走其中一类垃圾,其他类别只能等下一趟来收。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效率降低,成本却大大提高了。

    问题来了,既然细致的垃圾分类没有提高效率,为什么日本人还在坚持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垃圾分类成了仪式性的事情。它相当于一个全民的教育过程,提醒日本人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环境。这些成本不是企业自己付,而是由政策推动,由政府和居民通过税收来承担。至于垃圾回收企业,他们反正是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弥补分类带来的成本增加。所以,企业是没有动力去推动改变这件事的。这相当于政府征税补贴企业,维持这个环保教育体系。普通民众确实获得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但背后也有代价,就是交税来补贴低效产业,和生活不便利。

    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

    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不好。很多专家写文章痛心疾首,说从这一点就看得出来,中国和日本比,文明程度差得很远。但是,真实情况是,中国的垃圾分类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为啥?

    因为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分工,或者说社会队伍——俗话叫“捡破烂”,学名叫“拾荒者”。

    我们平常扔完垃圾就走,看不到之后发生的事情 。实际上,从小区里的部分居民、保洁工人,到垃圾填埋场里的驻场拾荒者,再到废品收购站,这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可能你也见过,有人不断沿街去翻捡垃圾箱,里面的塑料袋、塑料盒会被他分类叠好,卖给废品站。至于纸箱、铁盒、塑料瓶之类的,这是比较“值钱”的东西,甚至会引发拾荒者之间激烈的竞争。公共场所的垃圾箱,通常不超过几分钟,这些“值钱”的东西,就会被捡走。

    2015年仅仅广西南宁一个市,每年回收的废纸、塑料、旧金属等等,就有100万吨。那全国回收品加起来的规模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拥有拾荒者的中国,垃圾回收效率如何呢?

    西方国家的垃圾分类,有的是分成两三种;像日本那么极端的情况,也顶多分成十几种。但是中国的专业拾荒者,可以把垃圾分类成几百种,回收利用效率其实非常高。

    所以你看,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两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一是,呼吁、教育,让人人动手;二是,通过社会分工,把全社会的问题,变成一部分人的生计和专业。前者,往往变成社会的精神性的仪式;后者,往往才是真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当然,也有人批评这个现象,说拾荒者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危害健康,肯定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长久之计。确实,这是一个不容忽略和否认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社会分工的力量,相信分工带来效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拾荒者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替代他们的,不会是我们人人动手分类垃圾,而是另一种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分工的结果——那就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方面的技术进步正在突飞猛进,当然,这已经超出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分工带来效能,促进创新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分工带来效能”。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指出, 是分工影响了劳动生产力的最大进步。如果农民向铁匠供应食物,换取工具,两者的生产力都会提高,因为前者不必停止工作,拼命制造工具;后者不必停止工作,狠命耕地。伴随着交换而来的专业化,是经济繁荣的源泉。

    马特.里德利在其《自下而上》中也指出:“专业化必然激励创新,这也是思想交流与结合所推动的合作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新都来自对现有概念(怎么制造东西、组织东西)的重组。”

    理解了“分工带来效能,促进创新”这一个概念,那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有三点与你分享。

    1. 纵向分工-6种角色

    在《游戏改变世界》中, 简.麦戈尼格尔介绍了她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一款平行实景游戏《丢失的指环》(该游戏创造了一项新的游戏记录:在线观众超过290万)。在游戏设计时,为了让群体里的每一个人贡献一些有用的东西,简借用了古希腊的六种美德(实际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描述了为团队贡献价值的独特方式:

    Sofia(古希腊语中智慧、哲学之意):我为我们的使命带来智慧 、创造力和聪颖。我是寻求知识的人。
    Thumos(血气):我为我们的使命带来勇气 、活力和决心。我是探险者。
    Chariton(仁德):我为我们的使命带来感情 、人性和吸引力。我是联络人。
    Dikaiosune(正义):我为我们的使命带来引导 、方向和焦点。我是领航员。
    Sophrosune(节制):我为我们的使命带来平衡 、自控和开发的态度。我是指导者。
    Mythopoeia(乐观):我为我们的使命带来乐观精神 、远见和艺术美感。我是发现真理的人。

    你可以根据以下六个问题来判断自己的主要及次要优势,承担一到两种角色。
    我是一个原创的思考者(智慧)。
    我喜欢过冒险的生活(血气)。
    我喜欢帮助别人(仁德)。
    我喜欢负责人(正义)。
    我是一个公平和诚实的人(节制)。
    我总能发现身边的美(乐观)。

    你要知道,在创新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合作的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2. 横向分工-引擎和刹车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问主讲嘉宾比尔.盖茨,下一个像微软这样的机会在哪里?盖茨说,这是我该问你的问题。像盖茨这样的智者,很清楚什么事情不能做,但是他希望年轻人提出什么事情能做,这样才能突破老一代的思维局限性。

    著名投资人,《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老师在其专栏里也指出“在一个和谐社会里,有动力的人应该成为引擎,有经验的人应该成为刹车。”

    无论是汽车还是火车,引擎和刹车都缺一不可。引擎的作用很好理解,但刹车的作用却常常被忽略。没有刹车,不仅要出事情,而且也无法转弯。

    不管你是引擎还是刹车,专注你擅长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不断地探寻怎么做的方法,也要不断地了解什么事情不能做,这样我们创新才能理想自如。

    3. 分工可以向外寻

    创新难免遇到困难,有时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把眼光限制在一地,一组织的范围,无疑是画地为牢。你可能觉得创新人员不足,技能不足,经验不足,咋破?确实,现状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暂时无法改变。但是如果短时间内你不能向内寻,向外寻不失为一个破局的新思路。

    终身学习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工和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pn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