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15《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15《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作者: 翁姆圆圆 | 来源:发表于2019-01-29 14:13 被阅读0次

2019-01-28 23:38

《禅的行囊》

作 者 简 介

[美]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年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了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年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目 录

第一章  不立文字

第二章  不见如来

第三章  无山

第四章  无家

第五章  无始

第六章  无相

第七章  无心

第八章  不作,不食

第九章  无镜亦无尘

第十章  不得闲

第十一章  不见桃源

第十二章  不辨东西

第十三章  不分南北

第十四章  不死

第十五章  无终

第十六章  不归路

正 文

禅是佛教的修行方式。2006年春天,比尔·波特循着六位禅宗祖师的足迹,波特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经过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广东省,最后抵达香港。紧随着禅宗六世祖师南传法脉的步伐,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朝圣。

通过本书如同追随作者一起一路共同进行了一场朝圣之旅,穿越时空、穿透心灵。

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15《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达摩祖师,中国禅宗的始祖,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比尔·波特的行程

(一)不立文字——北京

大钟寺:永乐大钟。

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北京人化石。

早期的人类处身于声音之海,很久很久以后,才有语言和音乐将我们带离那片海洋,在那之后,我们就只有借助宗教才能重新回到它的岸边。我喜欢老子的说法:“大道废,有仁义。”(《道德经·第十八章》)我还想在后面补充两句:绝地天通,乃有书、乐。

贾公祠:贾岛。

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静琬、慧思、法藏。

从北京朝圣开始的缘起:

这将是一次朝圣之旅。我的目的地是禅在中国的发源地,其中最重要者,包括了禅宗六位祖师——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开创的道场。禅的历史地位由这六位高僧所建立,他们都没来过北京,不过,在向古代大师们致敬之前,我还有些基本问题需要解决,语言是其中之一。从北京开始是必要的。

什么是禅?

禅是佛心,学佛的人早晚都会走向禅修这条路。

大钟寺:永乐大钟。永乐大钟的铸造,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钟身刻满的一百零八种佛经经文,包含了超过二十三万个汉字,每个字大约有三厘米高。

佛家敲钟,每次一百零八下。通常的次序,先是快七慢八,然后轻敲二十下,如是者重复三遍,最后以三下重击作为结束。一百零八之数一般被解释为人生所受的一百零八种苦:每一响钟声代表了四方(东、南、西、北)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分别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受的三毒(贪、嗔、痴)之苦——四乘以三乘以三乘以三,得一百零八。它们是众生沉迷的苦海之中敲响的解脱之音,是每天早晚各一次的一百零八声提醒。永乐大钟上刻着的一百零八种佛经,和柏林寺佛堂里的一百零八张桌子,也暗含着同样的寓意。

钟声敲响之时,满覆于大钟表面的佛经便经由振动引起的共鸣,将佛法播撒到方圆百里之内的每一个人心中,甚至更远。

这种共鸣,当是最纯洁的语言形式。

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静琬、慧思、法藏。

因为武帝灭佛之前的446年也曾发生过另一次灭佛运动——佛教徒们于是纷纷大量印制佛经,以免可能再次出现的宗教迫害让佛法彻底消亡。静琬大概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看中了太行山的石头,把佛经刻在这种极为耐久的材料上简直是个完美的主意。

静琬把包括《华严经》在内的当时最为流行的十四种佛经刻在石板上,又在山中开凿洞穴,将石经藏于其中。与此同时,华北各地的僧侣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是,静琬开创的工程一直持续了五百年之久。

云居寺刻经的数量之多和持续时间之长,与华严宗的四祖法藏法师有重要关系。697年,法藏应武则天之请来到云居寺,摆下道场,以法力打击契丹人的叛乱。法事做完,契丹人旋即被击溃,皇室认为法藏法师居功至伟。712年,法藏圆寂,朝廷为纪念大师在此立下的功勋,特别赐给云居寺一部《开元大藏经》。大藏经于740年正式运来,并成为云居寺刻经的底本。刻经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二世纪初洞穴被封起来的那一刻。

(二)不见如来——大同

云冈石窟。

在公元386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王朝——北魏。其故都是大同。

452年太武帝去世之后,他的孙子,即位的文成帝立刻掉头开始修复那些被他祖父毁掉的寺院。他还在都城西面的砂岩峭壁上启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艺术工程。这片名叫云冈的山崖被当地人视为圣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寻找神迹的地方。文成皇帝则在这里用石头雕刻出了自己心中的神迹。

华严寺。

契丹人建立了辽王朝(907-1125),当时它最大的都城“南京”就是今天的北京,而陪都之一“西京”则是今天的大同。大约与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同时,契丹人在大同城里兴建了气势恢弘的华严寺,将其作为举行皇家仪式的场所。华严寺及寺中的佛像都保存到了今天。

华严寺坐落于大同老城的市中心,它的规模如此巨大,因此被分成了上下两院:上华严和下华严。华严是一部佛经的名字,它译自梵语“avatamsaka”一词,原意为“花环”。汉传佛教的重要流派华严宗正是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在大同南面的五台山上发扬光大。《华严经》是一部内容深邃而绚烂的大乘佛典,记录了佛祖成道后第一次说法的内容。

九龙壁:朱桂。大同九龙壁是为朱桂(1374-1446)建造的,他是明朝开国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契丹人占据中国北方之后,这片土地在游牧民族中间不断易手:取代辽王朝的是女真人建立的金王朝,接下来则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当朱元璋带领汉人重新回到北方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五百年。明太祖发誓要永远守住这片土地。1392年,他把朱桂派往大同,专司镇守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北方边疆,大同九龙壁就在这一年开始修建。

二百块的房间相当超值,连地毯都是干净的,一个烟疤也没有。饮水设备已经和中国的大多数旅馆一样,不再是从前的暖瓶,换成了电热水壶。恭喜过自己之后,我用水壶烧了点开水,一边等水开,一边打开行李,拿出茶具:一只橘子大小的陶壶,两只小瓷杯——一只给我自己,一只留给客人,或者两只都给我自己。茶叶是一包台湾乌龙。除此之外,还有我从西雅图对面的班布里基岛上一家两元店里淘来的圆形手工木托盘。盘底上刻着一座山,山上立着一间俯瞰瀑布的小亭子,还有一首到现在我也没看明白的日文诗。做这只托盘的人大概和我一样,总在幻想另一个世界。这是我在旅馆度过的第一个晚上,我尽情享受着眼前的奢华。

(三)无山——五台山

鹿野苑石窟。

北台:憨山德清。

显通寺:摄魔腾、竺法兰、大孚灵鹫寺。

最后,我尾随游客们来到了显通寺北面灵鹫峰上的菩萨顶,在文殊殿里顶礼过文殊菩萨像,然后走出大殿,在庭院里供了三炷香:第一炷给我的老师寿冶和尚,第二炷给憨山德清,第三炷给虚云和尚。

虚云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禅师,也是我心目中的另一位禅宗英雄。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德清,与憨山德清一样。有人说虚云和尚的前生就是憨山德清大师。

1882年,在朝礼过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之后,虚云发愿北上五台山朝圣,希望以此举为其父母的来生积累福报。他从普陀山启程,花了两年时间,用三步一拜的方式走完了两千公里的全程。走进河南境内时,已是第二年冬天,由于天降大雪,饥寒交迫,他身染重病,几乎死在了路上,是文殊师利菩萨以化身示现,两次将他救活过来,甚至还帮他担负了一阵行李。多年后,虚云和尚回顾往事时说,这次朝台他历尽艰难,然而令得心生欢喜,并终于了悟文殊师利菩萨所说之法。

文殊师利菩萨讲解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经典有不下十部之多,但是禅宗早期大师们参研和引用最多的当属《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在这部经里,文殊菩萨对佛陀说:

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圣贤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不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的教法正是寿冶、憨山德清和虚云追寻的道路。禅即由此中来。那也是我追寻的道路。

我坐在文殊殿外的阳光下,看着三炷香慢慢变短,变成青烟消散在寒冷的空气中。这时,耳边传来另一群游客上台阶的喧哗声。幸好这不是夏季,而我已经幸运地和我的禅宗英雄们独处了半炷香的时间,可以离开了。

碧山寺。

读到这一段,忍不住泪湿眼眶,特别感动,师父与弟子恩情是超越语言时空的,无比的珍贵。

根据碧山寺的记录,寿冶的血书《华严经》已毁,另外三份墨书抄经也同时遭劫。然而,在纽约郊外的那次禅七期间,寿冶却从佛坛背后的一个小柜子里拿出了他的血书《华严经》给我看。我完全被惊呆了。他是我平生遇见的第一个和尚,其风度令我深深折服。第二天,我就决定在寿冶门下皈依三宝。

我在寿冶的墓塔前坐着,直到日影西斜。墓塔周围的山林开始变暗,提醒我该回寺里去了。我点了几炷香,向我的老师顶礼。西瓜上市的季节还没到,我只能在塔前给他留下几块饼干。我一直后悔没能面谢师父的教诲,他指点我的不仅是经书里的佛法,更是身体力行的佛法,这足以令我受用终生。

竹林寺。

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15《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四)无家——赵县

柏林寺:赵州从谂。

中国的第一所禅宗寺院要到七世纪初才由禅宗的第四代祖师道信和尚开创出来。而一直到了八世纪末,百丈怀海禅师才将禅寺的生活方式最终确立为系统化的制度,并一直沿用至今。

百丈禅师创立的制度被称为“清规”。与别处的和早先时代的寺院不同,《百丈清规》明确规定僧人必须集体生活,并参加集体劳动以实现自给。清规甚至规定僧人必须和普通农民一样为自己的收成纳税。有人将其总结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信条。尽管柏林寺与中国所有其他寺院一样,现在都失去了可供耕种的土地,但在其他方面,它仍然遵循着百丈禅师建立的集体生活与修行的禅林制度。要想一窥禅宗寺院的生活方式,柏林寺是当然之选。

柏林寺就在这钟鼓声中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起床、坐香、诵经、用斋、劳作、就寝,一切依钟板号令而行。如果愿意,你可以在这里走完一生,不必说一个字。这是一个存在于语言之外的世界

(五)无始——邯郸、洛阳

匡教寺:二祖慧可、二祖舍利塔。

把车停在匡教寺的山门外。

我的目的地到了:这里就是禅的第一位中国传人驻锡弘法的地方。中国佛协的前任会长赵朴初说过:“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禅宗。”一千五百年前,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把禅带到中国,慧可正是他的衣钵传人。

为了证明诚意和决心,慧可将自己的左臂砍了下来,献给达摩。祖师见此壮举,便问慧可所来为何。慧可说,他无法做到息心止念,需要祖师的帮助。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我帮你息心止念。慧可愣住了,回答说:我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我那颗心。达摩于是说道:既然如此,便是你已经安心了。慧可闻言,幡然有所悟,从此成为达摩的弟子。

慧可跟随达摩学法六年,到了公元534年,得传达摩衣钵,就此成为中国禅宗二代祖师。达摩还传给他一部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四卷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并嘱咐他将所学禅法发扬光大,然后便遣他下山自去了。

白马寺:摄魔腾、竺法兰、《四十二章经》。

我对摄摩腾、竺法兰的敬意不光是因为他们为中国带来了佛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把佛经译成了中文。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是同行——我自己也是佛经的译者。被后世认定为摄、竺二僧所译的佛经中,有一本佛教的基本经典——《四十二章经》。“四十二”之数,来源于被称为“四十二字门”的一组特殊的梵文字。佛教徒认为,这四十二个字是一切文字的根本,如果正确使用,将具有神奇的力量。《四十二章经》之名,意味着它包含了佛陀的根本教诲。

永宁寺:《洛阳伽蓝记》。

空相寺:菩提达摩。公元536年达摩入寂于洛阳后,遗骨被葬在河南省陕县的空相寺中,

少林寺:达摩洞。

白居易墓园。

香山寺。

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解释了前三种行之后,达摩在结尾处说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所说两种入道的途径——通过直觉领悟入道,以及通过实践修行入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相辅相成,如同祖师的两只鞋——他在中国留下了其中一只,穿着剩下的一只回印度去了。

发生变化的只是外部的环境,延慈说,但外部环境并不重要。禅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修炼,佛心并不随外境变化,所以修行之道也不会发生变化。菩提达摩初来中土之时,佛教已经在此流传了四百多年,但那时的佛教徒注意力都在经典的学习和翻译,以及如何获得精神力量上面。僧人们大多住在城市里,住山修行者很少。因此,当禅在中国出现之时,并没有吸引太多的关注。直到两百年后,禅宗才真正开始走向繁荣,并从此占据了汉传佛教的核心地位。禅对内心修炼的关注使它成为所有佛教流派的基础,无论密宗还是净土宗。禅不是领悟的对象,而是领悟的方法。你不可能从经卷中找到它,因为它就在你的心里。这一点从未发生过改变。

(六)无相——合肥、岳西

司空山:无相寺、慧可、三祖僧璨、李白。

(七)无心——安庆

天柱山:三祖寺,宝志和尚,僧璨,道信,觉寂塔

《信心铭》的第一句很好地概括了僧璨的教法:“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它提示了禅从北地南来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佛教入华以来,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一种艰深的宗教,证得涅槃被认为是极其困难的,而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掌握的各种神通也都来之不易。只有极少数具备慧根的人可以通过苦修一窥佛教的高深境界,而大多数人只能望佛兴叹。僧璨的两位前辈也给人以同样的印象:达摩祖师在山洞里面对石壁一坐九年;慧可在雪地里一站好几天,最后还砍下了自己的胳膊——这才是大师风范,一般人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然而自从禅宗来到了南方,便再也没有面壁苦修,没有断臂自残。三祖僧璨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适合于每一个普通人:你只需要放下分别之心,见到自己的本心,即能成佛。分别之心是人与佛的唯一差别。这种教导人们放弃选择,放弃对立,放弃差别的教法达摩与慧可也都分别向自己的多位弟子教授过,

(八)不作,不食——黄梅

双峰山:四祖寺,四祖道信,毗卢塔。

之后的公元624年,道信偶然来到黄梅,一见到双峰山的形势,他立刻意识到这里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弘法道场。四祖寺由此诞生,互助的劳作方式也由此进入禅宗的基因。

在此之前的禅宗祖师——初祖达摩、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都过着居无定所的修行生活,从一处云游至另一处,间中偶尔开坛说法。若是在某处长期定居,他们要么与弟子一起结庐隐修,要么就在寺院里依靠他人的施舍生活。道信改变了这一切。他开创了第一座自给自足的寺院,令僧侣可以完全围绕禅修和劳作生活而不受他扰——不过还要再过一百五十年,才有百丈怀海禅师为这种互助修行的生活方式制定出详细的规则。道信开创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到他圆寂时,四祖寺里居住的僧人超过了五百名。

毗卢塔所在的位置,据说就是当年道信将衣钵传给五祖弘忍之处。我来到塔前,向这包含着诸多事件与记忆的胜迹躬身行礼。正是这些将过去与现在联结一处、融为一体的地点,使我的朝圣之旅成为可能。

对四祖道信的论述从《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展开。道信在这本书里说,他的教法是以《楞伽经》和《文殊说般若经》为基础的。《楞伽经》教导心的重要性高于一切(“诸佛心第一”);而《文殊说般若经》则说心应当专于一行而修习(“一行三昧”)。禅的理论和实践就来源于此。

为了阐释他的法门,道信引用《大品经》说:

“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九)无镜亦无尘——黄梅

五祖寺: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与禅宗五祖有关的遗迹在寺院附近的山中俯拾皆是。弘忍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这一带,其中的五十年就居住在双峰山和冯茂山。公元601年,他出生于黄梅城外。624年,当道信在双峰山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禅修中心时,弘忍成为这座寺院最早的僧侣。他在那里一直生活到651年道信圆寂。

在他之前,承继衣钵的禅宗大师全都遵循另立门户的传统。菩提达摩、慧可、僧璨和道信都在得传法嗣之后便离开祖庭。弘忍则一直守在道信的身边直到他圆寂,这再一次说明,禅宗的传统正在从个人修行向互助修行转变。禅逐渐变成一种驻留式的修行方式,并且因此广为流行。道信圆寂时,居住在四祖寺的僧侣达到五百人以上,而弘忍圆寂时,五祖寺的常住僧侣超过了千人。

惠能是另一名追随弘忍的外地人。他来自遥远的岭南,此时刚刚进入禅定寺不到九个月。惠能听说了神秀的大作,于是也作了一首来回应他: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名皮肤黝黑的新来者真正理解了弘忍所说的“本来清净”,而神秀却没有。于是,弘忍将法嗣传给了来自岭南、目不识丁的“獦獠”惠能。

(十)不得闲——九江

庐山。

(十一)不见桃源——临川

大金山寺。

(十二)不辨东西——武汉

古琴台:俞伯牙,钟子期。

钟期墓:钟子期。

(十三)不分南北——当阳

玉泉寺:智顗。

度门寺:神秀。

(十四)不死——韶关

大鉴禅寺:慧能。

云门寺:云门文偃。

南华寺:智药,慧能,虚云。

月华寺:智药,六祖避难石。

我绕过前院的诸进大殿,径直朝六祖殿走去。六祖殿正中供奉着六祖惠能的不坏肉身,两旁分别是丹田和尚(1614年灭度)和憨山德清(1623年灭度)两位高僧的不坏肉身。我对丹田和尚一无所知,但憨山德清大师则是我一向敬仰的。两位明代高僧都曾做过南华寺的住持。

公元677年,惠能在广州受具足戒后来到宝林寺。和智药一样,惠能也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在他驻寺弘法的四十年间,从全国各地赶来学禅的僧尼居士数以千计。说起对中国禅宗的贡献,惠能在各代祖师中堪称居功至伟。如果没有惠能,禅宗也许仍然能够在中国兴盛起来,但那将会是另外一种禅。我猜它将会是一种更为避世的,形式感更强而且体系更严密的禅法。惠能则把禅带进了俗世,破除了它的体系和形式感,直达其“性体空寂”的本质。

入寂之前,惠能给弟子留下的最后遗言是:

汝等好住,今共汝别。吾去已后,莫作世情悲泣而受人吊问、钱帛,著孝衣,即非圣法,非我弟子。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坦然寂静,即是大道。吾去已后,但依法修行,共吾在日一种。吾若在世,汝违教法,吾住无益。(引自杨曾文校写《敦煌新本六祖坛经》)

惠能的教法是什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菩提达摩入华时传来的禅法就是这般。字面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所传达出的那种直截了当的风格和旨趣。

(十五)无终——广州

华林寺:达摩。华林寺。那是达摩祖师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光孝寺:法性寺,慧能。

达摩祖师离开广州北上之后又过了两百年,惠能来了。公元676年的一天,他走进了华林寺北边不远处的法性寺。那天,正逢方丈印宗法师开示《涅槃经》,可能是在讲课的间歇时分,忽有阵风吹过,堂前旗幡招展,两名僧人因而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是幡在动。惠能听见了他们的争论,插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见宗宝本《坛经·自序品第一》)

法性寺到了明代改名为光孝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国恩寺:慧能,藏佛坑。

南海神庙。

意昭再次站起身来,进了一个房间,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照片。他在照片背面写下一首传法偈:

赤松仁者

心无所住,

染法不生。

对境无著,

苦乐无根。

一念动时,

成生灭因。

了悟无常,

得自在身。

在末尾处,他题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写下日期:三月廿三。按西历,今天是四月二十五日。在这张摄于六十年前的照片上,年轻的意昭与须眉皆白的虚云老和尚并肩而立。意昭说,那一年他十四岁。

意昭把照片递给我,继续说道:“自我并不存在。由于无明的遮蔽,我们总是因眼前所见而生起分别之心。无明使我们陷入无尽的生死轮回,而解脱之道就在于领悟世界的本质——自我并不存在。你我从未出生,也永远不会死亡。无明导致的分别之心使我们贪恋物欲,进而贪生怕死。释迦牟尼的证悟之道便是从领悟‘无我’,进而解脱生死开始的。这是一切众生都能做到的事。”

我站起身,向法师深施一礼,互道珍重,然后告辞下山而去。我在香港和台湾继续游荡了十来天,见了些朋友,买了更多的书和茶叶,再把它们统统寄回美国。但回想起来,就在意昭法师把照片递给我的那一刻,在我回到十四岁之前的群山和荒野之中的那一刻,这次旅行已画上了最终的句号。

(十六)不归路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15《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15《禅的行囊》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dx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