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猪草时,被追赶
小时候,放学回家的大事之一就是,打猪草。
反正一到家里,放下书包,拿起篮子抄起镰刀就奔山岗上去。山岗上放牛的多,青草被牛儿吃了一茬又一茬,根本割不了多少猪草。
于是我和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旁边的油菜地,油菜地里的青草既嫩又肥沃,拔啦拔啦地我们能装一篮子。
那时责任田承包到户,钻了人家的油菜田,人家肯定不愿意,就大老远地吆喝着奔过来,我们就慌忙挎起篮子拼命地跑。
气喘吁吁地跑到安全的地方,往往打了半篮子猪草,也沾了满头满脸的黄黄油菜花粉,我们相互对看对方的窘态,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2,向往高奶奶家的菱角
我们庄上高奶奶家有围墙,围墙里有自家的小池塘,有满满的一池塘菱角。可是,高奶奶整天守在她家的池塘边做针线,馋的我们几个牙痒痒,整天琢磨着怎样把菱角弄到口。
不给摘,我们偏偏想着菱角,后来我们几个摸准了高奶奶有睡午觉的习惯,就趁大正午时偷偷翻过墙头,下塘里去摘菱角。
记得有一次,高奶奶忽然就打开门,拐着小脚就过来了,我们吓的嗷嗷叫,作鸟兽散。
被高奶奶追赶的样子,无形中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的很多乐趣。
3,中秋节,玩火把与摸秋
中秋节晚上玩火把,是童年的一大趣事。
中秋节前好几天,我们就会准备玩火把的材料,用布条把棉花包裹成球状,用铁丝扎起来,然后在中秋节那晚,在上面倒些煤油,就可以玩个尽兴了。
往往,田埂上,空旷的场地上,都会成为玩耍火把的游戏地。
大点的孩子会把点燃的火把,呼啦起一个大火圈,甚是壮观。
小孩子们就用木棍支着,木棍另一头拴着铁丝吊着的火把,燃烧的火球,就像小孩们的快乐一样,热腾腾,亮晶晶。
还有“摸秋”的习俗。
民间有句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其实也就是热闹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和“摸”。
印象中最深的是,有一年的中秋节晚上,我们小孩子,跟着大人们,我们唱着歌,大人们讲着笑话,一起去了后面的庄子。
大人们随意地采摘树上的柿子,葡萄,丢几个柿子,几串葡萄给我们,然后我们几个摸到地里,摘花生和山芋。
当然,大人们会提前嘱咐我们,不能糟蹋了庄稼,也不能往家里带,只管吃。
在我们小孩眼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种畅快淋漓的自由。
至于那晚“摸”到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那时快乐的心情,热闹的场景,却像依然在耳边荡漾。
有人说,人生之乐在儿时,儿时之乐在摸秋。
只有中秋节里的“摸秋”,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正大光明的想摘什么就摘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感觉像大赦了一般的自由。
所以,现在想想,那时候摸秋所采摘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是,那种不被大人呵斥追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那种自在,让我们为之向往。
故乡的小村庄古老而陈旧,泥墙草顶,现在已经拆迁无处寻觅,可是记忆中的一草一木,和儿时的记忆,依然在心中。
就如毛不易的歌里唱的那样,
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
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
在今天的中秋之夜,我也把盏默念:
故乡和过往,挥手️一别间。
远方和明天,一切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