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教育部“双减”政策强势推进,课后服务应运而生,学生早八点到校,下午六点回家,作业不出校门,课业负担不用再背回家,这减法,简直是大快人心!
高兴之余,一则新闻让我陷入了沉思。成都新东方、学而思等校外培训机构巨头,改周末辅导为周内辅导,家长们蜂拥而至,为孩子报名,现场火爆。看着我生活的小城,辅导班门可罗雀,校外培训冷冷清清,就有些不懂了,不是说好了的“双减”吗?怎么这又是挤破头的“加”呢?这减减加加的操作,实在是让人费解。
无独有偶,曾有某大城市一名五岁小朋友的“幼升小”简历引发热议:2岁已会上百首古诗,3岁开始游泳,4岁半学钢琴,围棋11级证书在手,甚至已经在了解力学原理……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让我这初中生都无地自容。
一边是小镇乡村“双减”的轰轰烈烈,一边是大城市“鸡娃”焦虑的汹涌澎湃,有需求才会有市场,也难怪辅导机构在大城市“减而不衰”了。虽说成都等大城市离我们很远,可有些竞争压力,想想,其实离我们并不远。都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果算上这城乡地域的差别,注定一开始我们就输了。
“父母为之计深远”没有错,但也要问问孩子的需求。我想,城市不管几线,孩子的需求应该在线,六点上完校内课后服务,再去校外辅导班加码两小时——这样的“计深远”,没有多少孩子会心甘情愿。“顺木之生,以致其性”,成长和树木一样,也有自身规律,不是说“静待花开”吗,怎么就这么着急加码?教育是竞争,是比赛吗?那些“计深远”式的焦虑,难道只能让孩子的“加码加速”买单?
学习诚然重要,但天地甚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如古人所言,学习不止在枯燥乏味的题海里,在良莠不齐的课外辅导中,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大自然的四季更替里。亲近自然,动手实践,与人交流,可盐可甜,我们需要这样有滋有味的学习。
这加加减减中,真是焦虑加倍苦了娃,学校老师负担重,培训机构缝中夹,反正谁都不是赢家。最理想的,莫过于回归教育本真,尊重成长规律,家校携起手来,减压减负减焦虑,质量提升课不加。
加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