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刚回家,闺蜜就过来跟我诉苦:他们家一向乖巧听话的小朋友果果,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下降的厉害。她觉得果果成绩下降是因为最近他交了个熊孩子做朋友。
熊孩子常常带着果果挖土刨坑压马路,就是不见俩人在一块儿学习。闺蜜无比焦虑,问我:怎么样才能不让果果和熊孩子往一块儿凑,以防孩子成绩继续下降呢?
当闺蜜向我提出这个难题的时候,她就已经设定好假设: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是因为“交友不慎”。一个原本是如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问题,变成了如何阻止两个孩子在一块儿玩。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原本你设定好了一个目标,出于种种原因,目标没能够实现。你就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如何实现某个目标”转向了“如何阻止导致目标没有实现的情况出现”。比如说:你是一个产品的运营人员,想要维持一定数量的日活粉丝数量,觉得可能是“群内的活动种类不够丰富”这样的原因导致了粉丝数量过低,因此注意力被转移到了“如何多开展活动”上来。
这样的原因设定容易出现问题,自己假设的原因未必是导致结果没有实现的真正原因,或者说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孩子成绩下降,除了可能是玩耍的时间太长,还有可能是学习内容上出现了盲点,还有可能是晚上玩游戏时间太长,睡眠不够,写作业时老是打瞌睡等原因。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恰好遇到了我们所猜测的情况,我们更是会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
在《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出了怎样才能够通过提出“本质上的问题”来解决预设原因导致偏差的情况出现。
图片来源于豆瓣R:建议首先从正面确认理想的状态是什么。这样可以有意识地将“本质上的问题”与“原因”暂且分开考虑。
例如,如果将问题定义为“成本过高”,那么思路就会被限定在“降低成本”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考虑“希望达到怎样的状态”,则较易形成“不要挤压利润”的想法。这样才能确定“增加收入”的最总目标,与只考虑成本相比,视角就会更加宽阔。
这个片段建议我们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到原本设定的理想目标上来,而不是导致目标未能达成的假设原因。要问自己“我想要什么”而非“我没有达成目标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想要减肥运动了一个月体重却没有变化,你制定好了一个月的运动及饮食计划,由于家里距离公司太远,早饭来不及自己做,都是随便吃点对付下;中午在公司吃食堂,还不怎么好吃,晚上下班后时间相对充裕,只能凑着这顿来犒劳委屈了一天的胃。
一个月过去了,体重没有丝毫变化。和一个月之前的饮食对比,好像晚上比以前吃的多了点。由于时间上的连续性,并且晚饭吃多了会导致人体重增加也是事实。下个月想要继续减肥,可问题自己晚上吃的多,那么先控制饮食再说吧。至于三餐进食量营养成分配比,锻炼时间和强度这些则统统被抛到了脑后。不是说控制晚餐进食量不重要,将人的注意力局限到这件事情之后,便顾不上考虑其他潜在可能性了。
为什么晚饭会吃的多呢?和自己原本设定的严苛计划也有关系,本来改变行为习惯就是困难的事情,为了让自己快速甩肉,更是没考虑自身的体质制定了不切实际的计划。计划还没有开始执行,大脑勾勒了一幅对着美食垂涎欲滴,挥汗如雨的画面,心里已悄悄开始算计该怎样补偿自己。
目标应重新设定为一个月减重十斤,然后思考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结合实际情况都需要做些什么,让身体有比较好的接受度。运动计划,饮食计划,保证行动持续下去的监督机制,后续随着计划的推进,是否需要适当调整……
R:当我们使用数据解决定量问题,就尤其需要考虑如何用数字来体现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用数字定义问题,具有以下两个优点:(1)可以明确用哪项指标来衡量;(2)可以定量地与其他人一起确认问题的严重程度及最终目标。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设定的问题(理想状态)要能够用数字来衡量。有时候和小伙伴们聊天,问他关于要学习的内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怎样的?有一个特别流行的答案:遇到更好的自己。什么叫做更好的自己呢?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相比绘画更熟练了一点点,算不算呢?都可以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呢?
但如果重新调整问题,从“怎样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改为“怎样在简书上写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三个月内收获1000点赞量,三百粉丝?”,显而易见,后面的问题提出方式更为聚焦。
用模糊语言来设定的问题,往往会让我们得到一个模糊的结果,失去对进度的掌控感。而用数字精确衡量后,会让我们很清楚自身目前与力量状态的差距,自己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
提出了正确的问题,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