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从拜占庭帝国灭亡到21世纪
作者: 英 马可-马佐尔
一本小书。
作者认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是具有宗教宽容的,各种宗教的人们能够在帝国的统治下和睦相处。人们能够相互尊重各自的习俗。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这个观念的传入,才是导致巴尔干地区的人们依据语言、地域、宗教等因素分化,形成新的民族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争夺的原因。
奥斯曼帝国虽然以穆斯林为主,但是其帝国的政策是尊重各种宗教的。到19世纪中后期才将伊斯兰教立为国教。它基本上接管了拜占庭帝国的地区,因而又许多东正教的居民。也有不少天主教的。据作者说,实际上,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冲突,要比他们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激烈得多。
当时欧洲比较强大的还有奥匈帝国(天主教),俄罗斯(东正教),这两个帝国的势力范围也延伸到了巴尔干。
巴尔干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内部交通不便;历史上北方民族多次迁入。这些原因导致巴尔干地区的居民语言多样、宗教多样。随着19世纪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以及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几个势力为了各自利益而积极干预,导致该地区的政治形势极为错综复杂。
小国希望利用大国来扩张自己在地区的影响力和地盘,大国希望能够操控小国使之成为自己的附庸。在这个角力过程中,大量的巴尔干人或者向外移民,或者就在这个冲突中被消灭了。
从作者的讲述中,可以看到20世纪初欧洲人对于“民族”这个概念的理解。各个列强国家居然都认同要想让一个国家稳定,就需要尽量使其国民为同一个民族。因而还发生了希腊和土耳其正式交换过一个居民,100万东正教徒从土耳其迁往希腊,30万穆斯林从希腊迁往土耳其。
多数国家也积极进行“民族同化”,限制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办学校,而必须使用本国多数民族的语言。当然,也有通过驱逐、清洗、屠杀方式来“纯化”的。不过按照作者所说,这些相比后来纳粹而言,其规模要小很多。
事实证明,民族国家并非和平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一个公平的政治结构之下,通过合理的协商,和平共处,共同建设一个共同体,才是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