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王阳明有一次路过广信(今上饶),听说这里有一位大儒,名字叫娄谅,王阳明便去拜见他,想学习圣人之道。
娄谅说:“圣人可以学得到,也可以做得到。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格物。”
“格物”是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年轻的王阳明一心追求圣人之道,因此对朱熹和娄谅的言论深信不疑,他找来一位朋友跟他一起“格物”。
两人来到到院子中,对着一片竹子认真“格物”起来。从早到晚,眼睛都紧盯着竹子,一动也不动。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朋友就坚持不住了,他说:“我实在是受不了了,眼睛酸痛,却什么也没看出来,看来我离圣贤的距离还是非常远的。”王阳明听了这话,笑了笑,虽然他的眼睛也酸疼,头昏脑涨,但是他觉得自己离圣人之道不远了,于是继续盯下去。
七天七夜过去后,王阳明没有领悟到什么道理,却大病了一场。
多年以后,王阳明对他的弟子们讲起这件事时,他感慨地说:“朱熹是儒学大师,人们都相信他的格物致知的理论,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后来,我按照朱熹的理论去格竹子,却什么也没有领悟,反而自己大病了一场。那个时候,我还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没有做圣人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是我太偏执地相信朱熹的理论了,没有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
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年轻时候的他偏执于朱熹的理论,笃信自己能够从竹子中领悟圣人之道。然而七天七夜之后的一场大病把王阳明从虚妄中拉回来,使他明白了自己的偏执之错。放下偏执,王阳明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走上心学研究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