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

作者: 墨梅四季 | 来源:发表于2024-09-17 20:10 被阅读0次

年轻时,王阳明有一次路过广信(今上饶),听说这里有一位大儒,名字叫娄谅,王阳明便去拜见他,想学习圣人之道。

娄谅说:“圣人可以学得到,也可以做得到。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格物。”

“格物”是宋代大儒朱熹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年轻的王阳明一心追求圣人之道,因此对朱熹和娄谅的言论深信不疑,他找来一位朋友跟他一起“格物”。

两人来到到院子中,对着一片竹子认真“格物”起来。从早到晚,眼睛都紧盯着竹子,一动也不动。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朋友就坚持不住了,他说:“我实在是受不了了,眼睛酸痛,却什么也没看出来,看来我离圣贤的距离还是非常远的。”王阳明听了这话,笑了笑,虽然他的眼睛也酸疼,头昏脑涨,但是他觉得自己离圣人之道不远了,于是继续盯下去。

七天七夜过去后,王阳明没有领悟到什么道理,却大病了一场。

多年以后,王阳明对他的弟子们讲起这件事时,他感慨地说:“朱熹是儒学大师,人们都相信他的格物致知的理论,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但后来,我按照朱熹的理论去格竹子,却什么也没有领悟,反而自己大病了一场。那个时候,我还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没有做圣人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是我太偏执地相信朱熹的理论了,没有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

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年轻时候的他偏执于朱熹的理论,笃信自己能够从竹子中领悟圣人之道。然而七天七夜之后的一场大病把王阳明从虚妄中拉回来,使他明白了自己的偏执之错。放下偏执,王阳明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走上心学研究的道路。

相关文章

  •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 如何修身

    儒家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结果。格物致知就是修...

  • 童子格物——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童子格物 ——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试问童子可格物?世间谁人不觉知? 始自童子至圣人,格物...

  • 心想生: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01 格物致知不是处理情绪 很多人认为“格物致知”是处理情绪的,“格物致知”只是个观察,“格物致知”只是在“觉”。...

  • 读书笔记(五)

    1、格物。《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朱注,至也;格物,穷极事物之理。 文人也要穷极事物之理,...

  • 读《王阳明全书》(8)

    格物致知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并不是要我们穷尽天下所有事物去格物。 曾国藩给出的何为“格物”?“格物,致知之事也”格...

  • 读《大学》008:格物致知

    原文: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做到诚意,先得致知。要致知,又要先格物,这就是格物致知。对于格物致知...

  • 2017-07-23

    《传习录》第三天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为善去恶就是格物,也就是说要做到“仁义礼智信”。...

  • 「悟道」&「物道」

    王善人说:格物,格物。所谓格物,就是找到“事物”内在的运行「规律」,顺着规律去做,就是「行道」,在没有真正找到运行...

  • 格物-好“名”之病

    《大学》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格物在首位,格物是格私欲,核心是发挥“良知”的能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no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