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一切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机会的地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这里提到的“功利”,做为家长,很容易带着功利心去实施教育行动,那些“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还不结婚?怎么还不要孩子?成绩怎么样?”种种热心的声音都带有功利目的,你看,我多礼貌,我多博爱,我多会关心人。
心理暗示如果积极正向,在全然信任的基础上,那么对方是会活得有张力,事情也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同单适用于和孩子相处,也用于和家人的亲密关系。自我的成长中,要始终相信自己是好的,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拥有更好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朝好的方向发展,所以阅读是有很多好处的,可以让当下焦虑的我改变很多,防止掉入更深的黑暗里。
PS:文字打到这里的时候,竟然想到的一个词是“同级”与“下级”,让我真是吓到了自己。
这样的教育模式从上一辈子传承到我们这辈,根深蒂固的“洗脑”想要改变,成人也是需要下很多精力的。
同情心、同理心这两者始终贯穿在教育这件事上,结果应该不会太差。
在我的旧知里,是赞同延迟满足法的,而近日的阅读让我发现不能以某个观点为真理,目前是理解是,在婴幼儿时期要能孩子完全的满足,而随着年龄越来越渐长,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多,延迟满足不用刻意的,而在生活中某些事件上父母的行为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妈妈看到一件一直想买的衣服,没有当下付款,而是将想买的意愿分享给爸爸,并说出自己的规划,想等收入到账后,那时先储蓄,再看购物车这件衣服是否还喜欢再下单也不迟。这样的做法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看到并习得,这需要时间和过程。
“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是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尹建莉如是说。
父母不生气,是不含敌意的深情,孩子,无论如何,我都爱你,你都是好的。
联想到昨日看微信朋友圈内容:一位明星妈妈,孩子在参与活动时,不想也不敢参与,怕失败怕给父母丢脸,那位妈妈说,孩子已经是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了,如果我一夸他,他会更自大的”,这就是妈妈的全能自恋,怕孩子超越自己的小自己,怕孩子优秀了自己掌握不了,只有他有“缺点”需要督促,才能体现作为家长妈妈的教育价值。
看了那么多家长的来信,一般认知的家长提的内容背后的核心都是:我无法掌握,我怕失控的恐惧,所以孩子这么多的“问题”,老师,我该怎么办?
摆平心态,尹建莉有个比喻可以参考:一个真心乐意给儿童自由的家长应该像一个“仆人”一样:精心地为主人提供餐饭,但并不规定主人吃什么吃多少,默默地为主人擦干净浴室,并不规定主人什么时间洗澡。他为主人提供种种帮助,而不去支使和强迫主人做什么。他不去打扰主人的生活,在主人需要时,却能及时出现。
关于成人沟通同样适用于育儿: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