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走不出的精神故乡,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我生于农村,长与农村,对农村有着独特的情感。
小时候,亲自品尝了农村的辛苦和艰难。父母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劳苦奔波,辛辛苦苦一辈子,尝遍了各种滋味的苦,想尽办法养育我们。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励志努力学习改变命运,走出这片贫穷的土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终于离开了那片只有“黄土”的乡村。然而,当我走向大城市,面对城市的繁华,我极力想融入这个圈子,做一个城里人,但城市是别人的城市,我终属于乡村。年岁日深,乡村的烙印越来越深。
董卿在“故乡”的开场白让我印象深刻:“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走得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
离开那片土地已有二十多年,我原本以为,走出那个黄土村,我可以脱胎换骨,过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但我始终没有走远。
每当看到阳光从树缝落下一树斑驳,每当看到炊烟袅袅升起,每当看到恋恋不舍的夕阳从山顶滑落,一种久违的亲切便油然而生。那是春耕秋收的岁月沉淀,那是繁华落尽的淳朴本真。
小时候跟着父母亲在麦田里守望,春天,他们把一粒粒种子洒向麦田,一年的希望开始孕育。不过多久,当麦苗铺成一片绿色的绒毯,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为麦田除去一个个杂草,麦苗欣喜地窜长。最是“橙黄橘绿时”,七月中旬开始收割麦子。正是炎热的季节,为了避免烈日的酷晒,父母亲常常四五点下地割麦子,一镰一镰地割,麦子被扎成一捆一捆战立在麦田里,像个守卫家园战士。麦田里只剩下麦梗的金黄。我常常为父母亲准备好茶水和馍馍。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干活干累了,坐在麦田的一角,任清风徐来,拂过脸颊,我们一起看大片大片的金黄。最辛苦的事是“打场”--碾麦子。一捆捆的麦子要用车子送往麦场,再选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把一捆捆的麦子拆开,一个个铺展。这个工作一般是在早上日出前就要完成。日出后再把麦子晒干,再开始“打场”。那时,需要找有三轮或四轮拖拉机的人出钱碾。轰隆隆的车子后面拉着石碾,一圈又一圈地转,麦子成功脱粒,麦草也被碾压得格外鲜亮。这时需要很多人将麦草一点一点清理到麦场边,留下麦子。麦草清理完,有力气的大人将剩下的麦子和脱下的壳用扫帚和簸箕清扫成堆,有力气且有经验的男人们用他们有力的双臂将麦子随风扬起,麦子在风中骄傲地落下,麦壳随风飘在一边。那一粒粒属于麦粒的沙沙的落地声回荡在麦场,麦子的使命在风中完成。看着成堆成堆的麦子,父母眼里满含丰收的喜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颗颗麦粒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粒粒麦子饱含着辛苦。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在那片质朴无华的土地上,父母亲以强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一个大家庭。他们不曾有过退缩,不曾有过抱怨。他们用行动告诉我,在生活面前,没有退路,只有迎难而上。他们给我的人生注入了乐观向上的因子,指引我前进。我的生活中也有过低谷,有过难言的艰难,我总是咬牙坚持,因为父母告诉我,再艰难的跋涉也会成为脚下的路。
那天,我随老公,还有婆婆、小宝,去了一趟他的老家。老家已有两年没住人了。因为老家在山区,路况不好。我们很少回去,不过老家的院子很大,有前院和后院,十分宽敞。老家房子还算半新,里面简单装修过。可惜这几年我们都在城里,没人住。
回到老家,院子里树叶铺满了树叶和尘土,墙上长满了荒草,荒凉得很。但院子里处处有阳光,满目的荒寂被阳光消解,我的心此刻完全静下来了。无论到哪里,有阳光就有温暖,一种久违的安静的暖意涌上心头。我的内心完全不被打扰,这就是一个精神小院。我甚至有点不想回去了,想在这里一直待下去。我和婆婆把里里外外的卫生打扫了,还把房间的火生起来,屋内屋外暖融融的。我和小宝在院子里悠闲地晒起了太阳。这一方天地就是我们的。这时候,我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看蓝天下自由的飞鸟任意飞过,看墙外的舒展而遒劲的树枝在孕育新的希望。
这是安放心灵的家园,也是精神的故乡。无论到哪里,她都在,在我的骨子里,在我的生命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