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芝芳是旗人,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一户满族旗人家庭,父亲逝世很早,与母亲相依为命。福母福苏思以削卖牙签等小手艺维持生活,虽然守寡多年,却依然保持了满族妇女自尊自强的性格。
母亲每天陪伴女儿上戏馆演出,为了安全,本来就身高马大的福母从此改着男装,再加上天生两肋插刀的侠义风范,福母被南城戏剧圈子称作"福二爷"。
福芝芳从小学唱曲艺,十四五岁时向邻居吴菱仙(梅兰芳的老师)老师学唱京剧。演出的《桑园会》《武家坡》《二进宫》颇受好评,被戏称“天桥梅兰芳”。
德高望重的“梅党”要人冯六爷先去看过,对福芝芳有三条断言:
1、长得不错
2、唱得不错
3、能生孩子
这些“优点”正是当时的梅兰芳、梅家和“梅党”不可或缺的。
福二爷不仅为人仗义,而且看待事物独具慧眼。精明的福母知道梅兰芳人品好、艺术好,事业也在迅速上升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原配夫人不能再生育。
通过一番冷静分析情况,理性思考,她提出可以不要聘礼和定金,但是必须答应她两个要求:
1、梅兰芳必须按照兼祧两房的规矩迎娶福芝芳,福芝芳嫁过去之后是和原配夫人王明华一样的名分和地位,福芝芳不做二太太;
2、自己只有福芝芳这么一个女儿,所以随福芝芳一同到梅家生活,老了梅兰芳也要负责给自己送终。
梅家上下和王明华答应了。
福二爷这双独到的“慧眼”,打开了女儿幸福生活的大门,而她自己,也成为女儿婚姻生活的军师,为女儿的幸福保驾护航。
福芝芳与梅兰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福芝芳自小不爱出门,喜欢安静,常与家中的小花猫为伴,稍大之后也是和邻里同龄的小姑娘一起在炕上绣花玩耍,养成文静沉稳的性格,又因为侠母福二爷的影响,为人仗义忠厚。
福芝芳嫁给梅兰芳后,就终止了演艺生活。她性情文静、为人厚道、不多言语,在家中照顾梅兰芳日常生活,颇得梅兰芳的疼爱。
她也知道自己年幼学戏,文化欠缺,便请梅兰芳聘了位家庭教师,常年住在家中教习,每天上午读书识字,从不间断。日积月累地学了四年多,她从起初的只能识读简单书信,到能看懂古文和白话文小说,再到可以陪着梅兰芳编排新戏、赏鉴绘画,进步神速。
而对梅兰芳的原配夫人王明华,福芝芳更是尊重有加。和梅兰芳结婚后,两人次年就生下一子,取名大宝。
孩子生下不久,福母福二爷立即指点女儿福芝芳,让她按照礼数把这个孩子抱去王明华的房里,算作王明华的子嗣。孩子在王明华房里住了一个月,孩子满月那天,她亲自缝制了一顶帽子给孩子戴上,并让奶妈把孩子抱回福芝芳的房里。
她向福芝芳道谢:“姐姐身体不好,家中杂事还需妹妹料理,妹妹年轻健康,又有孩子姥姥在身边帮助照看,所以,拜托妹妹呵护好梅家这根独苗。
这样聪明懂事的女子,自然得到梅兰芳的喜爱。
福芝芳与梅兰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然而,男人总能为自己的情感的变化找到各种借口,如果说王明华的退让是缘于不能再生育,而他后来与孟小冬的因戏生情,找出的理由竟然是:戏迷们看他俩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于是操持为他们撮合婚事。
为了打消孟小冬的顾虑,理由和当初娶福芝芳的一模一样,依然是那一套话:
梅兰芳过继给他伯父家,他是两房的继承人,按古律可以为两房各娶一位妻子,以便传宗接代。这叫“双祧”。
孟小冬本来很仰慕梅兰芳的才华,既然不是做小妾,她没有计较二人相差14岁的年龄,就应允下来。
1927年“梅孟之恋”终于修成正果,这个已经陪伴了梅兰芳5年的女人,开始意识到婚姻的危机四伏,一场婚姻保卫战就此展开。
她深知婚姻绝不是一蹴而就,可以一次性投资就终生收益的低风险事业,婚姻是有着自己的寿命和能量的活生生的东西,丈量婚姻深度的不只是爱情,而有彼此适应和彼此容纳。
福芝芳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狭义忠厚的性格,她经常接济梅兰芳的朋友,在他们生活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并且毫无怨言。这些性格特征迅速为她带来了好人缘,而这份好人缘又直接影响到她在梅家举足轻重的地位,病得到当时“挺福派”的一致好评。
“挺孟派”指出孟小冬与梅兰芳更情投意合,俩人事业上可以互帮互助,相得益彰,促使梅兰芳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为此,梅党召开了一次集会。集会上,各人众说纷纭互陈利害。
“挺福派”梅党魁首冯耿光认为福芝芳贤惠能干,要梅舍孟而留福。所持理由很简单,他说:“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则随和大方,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与‘服侍人’相比,为梅郎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而留福。”
他这个说法,把那些拥孟论者列举的冬皇优点,什么梨园世家、前程似锦、珠联璧合、伶界佳话等等,全都压了下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敢再赘一词。
无愧于冯耿光的信赖,福芝芳将料理家事照顾夫小的责任做得尽善尽美。据说梅兰芳去美国之前给她和孟小冬都留下家用,回国后福芝芳还交还梅兰芳一笔钱,孟小冬只有亏空,让梅兰芳的天平倾斜。
梅兰芳和孟小冬成婚不久,发生了一起轰动京城的血案。孟小冬的狂热戏迷要找梅兰芳算账,却无意枪杀了梅的好友张汉举,梅兰芳由此躲过一劫。但这起血案引发了梅党人对于梅兰芳安危的极大焦虑,很多人把这起事件的矛头对准孟小冬,认为是她差点害了梅兰芳。
而福芝芳,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起事件的影响力,在她写给梅党要人冯六爷的信里,她这样说道:
"大爷的命要紧。"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梅党的几个当家人的态度,全部转向了福芝芳。这恐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婚姻里运用得最娴熟的例子。
面对丈夫的新欢,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守住梅府的大门,让孟小冬在名分上永远得不到承认。
为了与孟小冬争夺跟随梅兰芳去美国演出,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她不惜请医生给自己堕胎,两难的梅兰芳只好谁也没带,独自去了美国。福芝芳成功地利用梅兰芳爱惜孩子的特点,粉碎了孟小冬唯一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最终,两人的斗争在梅兰芳伯母的丧礼上达到高潮。
福芝芳与梅兰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1930年8月,梅兰芳的大伯母(即祧母)过世,按风俗,梅兰芳的妻子们都应该披麻戴孝,在灵堂接待吊唁宾客。
孟小冬头插白花,来到梅宅,披麻戴孝。刚跨入大门,即被三四个下人拦住说:“孟大小姐请回”。不允许她踏进梅宅半步。孟小冬在众目睽睽之下,颜面尽失。
大厅里的梅兰芳面露难色,而此时福芝芳怀胎已快足月,坐在灵堂恭迎前来吊丧的客人。梅兰芳只得说:“不看僧面看佛面。小冬已经来了,我看就让她磕个头算了!”
福芝芳站了起来,厉声说:“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肚里还有一个,和她拼了!”
梅兰芳只好不再言语,转而又劝孟小冬,让她先回家。孟小冬这才意识到媒人说的“双祧”,原来是个骗局,性格孤傲不容侮辱的孟小冬哭着离开了梅府大门。
1929年王明华在天津去世后,按规矩应由她的子嗣将其灵柩接回北京,而王明华膝下无儿女,福芝芳当即决定由自己的亲生儿子梅葆琛作为王明华的孝子到天津去接灵柩,由管家抱着打幡,尽了孝子之礼,用金丝楠木棺材装殓,葬入万花山墓地。
福芝芳对王明华,自始至终算是有情有义了,发自内心地认可并维护三人行的婚姻,这份聪明、耐心和大器,绝大多数女子都望尘莫及。
福芝芳与梅兰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福芝芳和梅兰芳共生了9个孩子,五男四女。可惜只有四个长大成人,即葆琛、葆珍(绍武)、葆月、葆玖,孩子们都是雇请奶妈喂大,由孩子们的外祖母负责管理。福芝芳也很时髦,用进口香水,儿子葆琪叫她“香妈妈”。
福芝芳上午读书,下午闲暇时,就同邻居,一位医生的妻子学习编织毛线活计。福芝芳心灵手巧,没多长时间就精通了编织技法,会织各种花针。这又成了她的一个消遣。孩子们穿的毛衣毛裤都是她精心编织的。
解放后,梅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北方冬季较南方寒冷得多,梅兰芳60岁后体型也较前发了福,购买的现成的羊毛衫裤已经有些紧了,穿着不舒服。福芝芳和她20多年的贴身保姆俞彩文一起给梅兰芳编织了粗毛线、细毛线、深色、浅色的毛衣、毛裤和毛背心。
王府井百货大楼开张营业时,她一下买了十多斤深棕色的毛线,为丈夫和三个儿子各织了一件开衫毛衣。还给一家大大小小织了不少各种颜色的大毛线围巾。
50年代末,梅兰芳对福芝芳说:“我想我死后最好就下葬在这里吧。”福芝芳回答:“您老百年后还不是被请进八宝山革命公墓?”梅兰芳担忧地说:“我如进了八宝山,你怎么办呢?”福芝芳差点流下泪来。
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没有收入,福芝芳典当首饰,与丈夫一起甘愿贫寒而保持了民族的气节。没有财产又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挣钱,梅兰芳一家生活一度非常艰辛。在此期间,福芝芳始终如一站在梅兰芳的立场上,坚持民族气节。福芝芳为补贴家用经常偷偷典当首饰,但即使有人愿意出一百根金条换梅兰芳登台她依然不为所动,决不妥协。
“文革”期间,梅宅未能幸免。在福芝芳的精心保护下,梅兰芳生前所遗留下来的部分有价值的剧本、曲谱、服饰文稿等得以保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梨园史料。
1961年,梅兰芳在北京病故,国家给予了崇高的礼遇,并决定将其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福芝芳当即要求将梅兰芳葬在万花山,国家尊重了家属的意愿,整修了万花山的陵墓。入土32年的王明华的棺木被请出来,重新与梅兰芳合葬在一起。
1980年元月29日,福芝芳因患脑中风逝世,与王明华一起陪伴在梅兰芳两侧,长眠在香山万花山。她临终前,曾托请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记下了一句遗言:“梅先生事业如山,我本人只能算作一棵无名小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