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
从饱腹到情怀:“吃”的进化史

从饱腹到情怀:“吃”的进化史

作者: 吴玫 | 来源:发表于2023-08-28 21:25 被阅读0次

哪怕是能自制烤炉并用其烤出差可比拟面包房出品的王世襄,哪怕是能将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荠菜和豆腐干琢磨成人间至味的汪曾祺,于我们看来,他们关于食物的文字在他们等身的著作中也只能算得上正餐之余的点心。唐鲁孙的作品在此地出版后风行一时之际,细心的读者发现,唐先生的文集中倒有一半是论说吃什么和怎么吃的,我们因此恍然大悟:原来以食物为主角的书写,也可以成就大家的。打那以后,专写美食的作家层出不穷,与食物相关的书籍更是行销不衰。

进入到全民自媒体时代以后,任意打开一个发布平台,有关美食的文章和短视频比比皆是。尽管随手一搜便是难度不一的中西餐制作法、随便一划便是去哪里吃的探店引导,但读者似乎还愿意为与食物相关书籍的买单。在谈论食物的书里,我们究竟能读到什么?

《豆子的历史》,一种食物进化史;《高卢的技艺》,不容置疑的高端美食法餐进阶之路;《爱吃的我们没烦恼》,将从一箪食一瓢饮中获取的个体感受汇编在一起,是3本除了一个“吃”字彼此之间貌似毫无关联的新书。把这3本书放在一起比对着阅读,关于能在谈论食物的书里读到什么的答案,或许能浮出水面?

卑微的豆子,逼迫着人类创造美食

某公司正在推进一个秘密项目,研发一种不会让人放屁的豆子——以这一有“味道”的科学实验来开篇的《豆子的历史》,或许会让读者产生一个疑问:既然吃了以后屁多,人类何以不放弃食用豆子?肯·阿尔巴拉在后记《豆子的未来》中这样共情科学家的用心:“我希望我们能真的记住豆子”,而记住的豆子的最佳方式,他和科学家们都认为,是让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始终能有一碟豆子。

世界上的食物种类难以计数,人类为什么一定要记住豆子呢?肯·阿尔巴尼,这位拨冗替豆子写了一本传记的大学历史教授,与豆子耳鬓厮磨了那么多年以后,最清楚豆子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过什么样的“助攻”作用,即“地球上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本土物种,几乎每一种文化都依赖豆子”。这句结论的前半句,无可非议。被肯·阿尔巴拉收入《豆子的历史》中的那些豆子,有的早已是我们的老朋友,比如,蚕豆、鹰嘴豆、豌豆、大豆。也有的,至少对喜食豆子的中国读者而言比较陌生,比如在新月沃地被驯化的兵豆,出产在欧洲和安第斯山的羽扇豆,在美洲生长的各种菜豆等等。至于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豆子如荷包豆、棉豆和木豆,更是佐证了肯·阿尔巴尼所说的“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座豆子山”,不是浮夸——原来,那些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圆润或扁平的豆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把世界团结在了一起。

可因此就断言“每一种文化都依赖豆子”,是否能让人信服?肯·阿尔巴尼十多年前开始做起了单一食物为主题的历史研究。历史教授十多年爬梳历史资料的成果告诉我们,豆子之所以能在世界的每一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因为蛋白质是人类必需的营养。当肉类供应跟不上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时,散布在各地的人类祖先开始寻觅替代品,豆子这种肉类之外最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就进入人类视野,渐渐地,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出现了被人类驯化了的品种不一的豆子,由此,说豆子供养了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论据确凿。

然而,作为肉类的替代品,豆子也早早地被贴上了穷人食物的标签。富人拒绝食用豆子,除了因为有钱吃得起肉类外,他们更害怕食用豆子后带来的不适感,比如胀气和屁多。富人的拒绝,让豆子的身份显得那么卑微,也因为卑微,豆子成了穷人的福音,“对于许多人来说,豆类改变了生与死之间的关系。”肯·阿尔巴尼所言极是,如若没有豆子,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还会是今天的格局吗?难以想象。

既然离不开豆子,就想方设法地改善与豆子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与豆子之间的缠斗从来不曾停止过,他们在不断地驯化豆子的同时,还在不停歇地尝试如何将从品相到滋味都非常倔强的豆子,弄得可口易消化一些,被《豆子的历史》收入的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以豆子为主要食材的菜谱,总有上百例了吧?白纸黑字的事实告诉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一直在寻求美好生活,从吃饱肚子到满足口腹之欲的距离,就是一个例证。

法餐,成为顶级美食的进阶之路

一旦家有余粮,就想方设法将能到手的食材弄得美味一点再美味一点,此条美食之路,全世界通行,所以,玛丽安·德本的《高卢的技艺》是一本可以被全世界各地菜系比照的成长史,因而,就这本书的实质而言,副书名“法兰西饮食史”,更加直截了当。

今天,法餐已是举世公认的顶级美食,可又有多少美食爱好者知道,能在世界餐饮界登顶,法餐一路走来始终在披荆斩棘。

把法餐放到历史进程上考察,玛丽安·德本认为,始于高卢时期的法兰西饮食,经历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大革命、19世纪、殖民地年代、摩登时代等几个时期,才有了今天的模样;而法餐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顶尖美食,玛丽安·德本认定,与生活在法兰西这方水土上人们的习性和对食材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将这种关系稍加归类,玛丽安·德本总结出了玉成法餐的三股力量,亦即照料法国故土肥沃土壤的农民、地道的大众饮食和永远的美食主义——这样提纲挈领地概括《高卢的技艺》,是否会让想读此书的读者觉得,以多情的法国语言与法国文学为主业、有时也跨界到法国饮食史做研究的女学者,将活色生香的法餐写得太枯瘦了。事实上,玛丽安·德本为法餐谱写颂歌时,在注重占有资料可靠性的前提下,特别喜欢用有趣的凡人小事连接出一条法餐成为顶级美术的进阶之路。

我们择其要来体会一下:

1125年,有人对一座修道院僧侣的饮食提出了严厉批评,指责修道院的厨师使用了“引诱”味蕾的佐料;两个世纪以后,一本名曰《巴黎管家》的美好生活指南问世,指南中,详细记载了蜗牛的两种烹调方式,水煮和油煎;到了十七世纪,巴黎涌现了大量烹饪书,诸如《厨房里的哲学家》、《餐桌上的巴黎》、《巴黎厨师》《烹饪艺术》、《管家》等等等等,关于美食,每一本书都有各自的解析,但强调烹调绝不仅仅是将食物做熟,是它们共同的声音……

看到了吧?哪怕在法餐的诞生地,人们对是否要追寻美食也经历了逐渐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过像卡莱姆这样引领法国名厨们将法餐推向经典高级料理的大人物,也出现过某位贵族家的厨子因为制作的菜肴不被主人接纳而自杀的伤心事……既然如前所述法餐的沿革是世界各国美食成长史的镜像,那么,被玛丽安·德本写进书里的这些大事小情,连接的就不是一部法国人的嘴馋史。《高卢的技艺》告诉我们,人类为一口好吃的所做过的努力,让自己齿颊留香之余,也在大地上留下最有味道的人类活动痕迹。

一箪食一瓢饮,都值得歌颂

假如说,《高卢的技艺》是站在山顶瞻前顾后的多乐章作品,那么,《爱吃的我们没烦恼》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吃货的美食笔记,是陈佳勇流连于街头巷尾的大馆小店路边摊后诉诸笔端的颂歌。

既然吟唱的是颂歌,那么,总共三辑22篇文章汇编而成的《爱吃的我们没烦恼》,就应该每一篇都在夸赞人间至味。可出现在陈佳勇笔下的一箪食一瓢饮,有的真称不上高端,比如,被选入第一辑“吃什么很重要”的《菜泡饭》。

然而,与《菜泡饭》仅隔着一篇《大排面》的《下沙烧卖》中,陈佳勇却断然否定了这种联想,“单从正常的饮食习惯而言,当你长时间地吃一种菜,口味是会改变的。所谓故乡的味道,家的味道,隔的时间越长、越不接触,味觉是会疏离的。突然一道菜吃出家的味道,主要还是因为你好久没有回家了。但要真的那么久没回家,再回到家吃那一口‘妈妈烧的菜’,其实未必有那么好的效果,多半是自我美化”。琢磨一下陈佳勇的这番割席佳肴与“妈妈的味道”的言语,不无道理,这就让人警觉起来:那么多新老作家热衷于将烈火烹油的人间美食化作清冷的文字落在报章书籍里,只是为了炫耀曾经满足过自己的那些美食吗?就像陈佳勇,杂务缠身,却在百忙之余将自己遇到过的一餐饭一杯饮极富感情地记录下来,他只是为了告诉读者,自己所到之处哪家餐馆的一道菜一口汤值得推荐吗?

将22篇关于吃什么、在哪吃和跟谁吃的文章汇编成册后名之为“爱吃的我们没烦恼”,透露了陈佳勇乐于为美食画像的心声。陈佳勇是想通过食物记忆,帮助自己也帮助那些与他在同一片天空下经历过风和雨的读者,记住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而遍布在书里的那一个个被食物“牵引”出来的饱蘸温情故事,则让人深感,直到今天全世界还在以豆子充饥的话,如陈佳勇写在书里的因一碗尖椒炒肉丝拌白米饭而成至交的浓情、因一碗皮蛋瘦肉粥而成挚友的追忆以及由一碗碗小馄饨汇聚而成的少年情,就会了无痕迹。

可见,无论是站在历史的纵贯线上总结豆子为人类进步做过的贡献的《豆子的历史》,还是站在法餐这一点上回味一种美食为人们所推崇的理由,或者是脚踏实地地为一箪食一瓢饮唱颂歌的《爱吃的我们没烦恼》,作者都在试图引导读者打开一个观世界的美妙角度,亦即美食的意义。三本看上去互不关联的书,因为“食物”这个关键词而并肩而立,那么,我们在谈论食物的书里究竟读到了什么?读到了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们,从古至今始终在为能前进一小步,而较劲着。

相关文章

  • 从清高到情怀

    五一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专家发来一页研究问题梳理,希望节后进行研讨。我看完满满一页纸,目光最后定格在了落款:198...

  • 一的法则 - 2 意识的密度-上

    万物有灵,小到一个原子,大到一个星球。不同的是意识的觉醒程度。灵魂的进化史可以说是意识的进化史,从懵懂到完全觉醒的...

  • 豆瓣关于吃的高分电影剧集TOP推荐,够你刷到明年

    豆瓣关于吃的高分电影剧集TOP推荐,够你刷到明年 深冬贴膘进行时,唯有吃最治愈。 现在的吃并非只求饱腹,还要求“仪...

  • 当妈的控制欲有多大

    最近三秒吃完辅食,明显饱腹感比较强,吃了辅食奶量就下降,多次喂,多次不吃,喝水都能喝个水饱。 昨天从凌晨到傍晚才吃...

  • 华为智慧屏 V55i 评测:鸿蒙OS提升智慧体验,让电视不只是电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电、从平板到液晶,电视机的进化史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有力表现之一;从全村一台到现在几乎每家必备...

  • 实物带给我们的除了维持生命必须的能量以外,还有满足感和饱腹感。生存,饱腹,满足是人类从自然性到社会性需求的递进。 ...

  • 我们会被机器统治吗?—《未来简史》读后感

    一.回顾人类进化史,有哪些地方改变了? 改变: 远离饥荒,从靠天吃饭到自力更生。攻克疾病,从听天由命到自强...

  • 壁画,红蔷薇

    林夕美院大门进化史――从漆黑的没有扶手的楼道,到白壁花窗,蔷薇满墙️ vx 13256829131

  • 从“吃”,到“变化”?

    2018/07/11 这两天变化太快了,总是想着砸碎自己,再重塑,再改变,可是好像有点用劲过头了。 怎么突然想到变...

  • 013 :从“鱼”到“渔”到“欲”的进化史

    俗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的现身说法。 从大二至今我一直在做家教——教语文。 是,你没听错也没有看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饱腹到情怀:“吃”的进化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xn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