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逃不掉。俗话说死者为大,国人向来对死亡之事颇为忌讳。我本以为自己对这类事情并无太多感触,当这样的事情真切地发生在自己居住生活的小区里时,我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分。
小区并不大,一栋老式筒子楼,唯一大一点的地方,就是一楼里的镂空地,平时都是停放电动车、自行车以及儿童玩具车的地方。而这里也是大家都上下楼唯一出入口。某天某位居民突然离世,他的家人只能选择在楼下为他办理丧事。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老婆首先提出了出去住的想法,她认为这样可以暂时避开这些令人压抑的氛围。为此我们简单计算了一下,经过一番精打细算,我们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出去住虽然可以让我们远离丧事的纷扰,看似解决了问题,但一来需要花费额外的金钱,二来也确实不太方便。家里什么东西都有,而且孩子上学也离得很近。如果我们突然出去住,万一缺了什么东西,又要回家拿,还是要经过那个充满悲伤氛围的小区楼下。这样不但花了钱,反而更加不便捷。
后面我们打听了一下,了解到了他们家的出殡时间,于是我们决定在出殡的那一天早上早点出门,以避免与其撞上。
在这几天里,我原本的习惯是晚上十二点多会下楼扔垃圾或者去便利店买水。但自从小区里有人离世后,我晚上再也不敢下楼了。不过,虽然他们在办丧事,但小区里其实很安静。一入眼帘的金色横幅,在佛像上方,一条金色的横幅高悬,上面用醒目的字体书写着“引接善家·圣及佛”。中央矗立着一座庄严的佛像,它静静地俯瞰着下方,面容慈祥而威严,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
在佛像前方,一张桌子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供品和香炉。这些供品包括水果、鲜花等,更像是信徒们用来向佛像表达敬意和祈愿的物品。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青烟,更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右侧摆放老人的地方,上面盖好一层又一层的被子,不仔细看不出来。周围环绕着五彩斑斓的装饰品,包括鲜艳的花朵、精致的灯笼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神圣而庄重的环境。
这些装饰品不仅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更象征着信徒们对佛法的敬仰与信仰,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场生离死别的吊唁。除了出殡那一天敲锣打鼓之外,他们偶尔会吹一下喇叭或者放一些悲哀的音乐,比如大悲咒之类的。
说实话,作为年轻人,我们似乎更能接受这种方式的哀悼。我记得小时候,老家的习俗是哭丧。如果家里有人去世,那肯定要有人趴在棺材旁边哭。只要有人过来祭拜,就必须要哭。而且哭得越大声,就证明你这个人越孝顺。我不知道这种习俗是否还普遍存在,但那时候只要听说谁家老人去世了,我们晚上都不敢出去玩,只会待在家里。甚至有的时候睡觉都能听到那种敲锣打鼓和哭喊声,这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
这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见识更广了,心态也更成熟了。我对这些丧葬习俗并没有过于抵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