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人

作者: 春至草渐青 | 来源:发表于2023-07-17 00:55 被阅读0次

    文学是与世界的相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为写而写,没有仔细思考该写什么,又该怎样写,总以为写下的只言片语都是自己与世界的接洽,后来,慢慢感到空虚,才发现,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

    今日的文学写作课,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世界与文学与人的关系。


    我们经常想写一些宏大的东西,也想要表达自己的某些思想或感悟,但是,可能写作并不一定要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个样子。

    写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世界与我们的接洽。

    而这并不一定在于宏大,很多时候,细节最能动人心,微小才能见真纯。

    可以是一棵野草,可能是路边的一颗石头,这些甚至可以称为卑微的事物,也值得我们去落笔。

    我们可以看到那块石头风吹雨打,经久不衰,进而联想到人格的坚韧,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也能够看到那棵野草在贫苦年代作为药材医治百病,然后联系起人类发展的生机与力量。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如何将他们与人类的情感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观察、了解、思考这些微小的东西,建立起一种物、象、意之间的关系,借这种关系的建立,以文学作为媒介,达到我们本身与世界的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最终达到与世界,同宇宙的和谐。


    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尽量不要直接阐释自己的某种思想,不是说不能说,而是如果我们总是去直观地表达,往往可能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某种生硬,不协调的感觉。

    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中可见一斑,这也是玄言诗为人诟病的一点,强行抒情,强行说理,大多令人不适,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能驾驭,即使是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也不能将这一弊端革除,反而落入了玄言的套路。

    因而陶渊明式的质朴自然或许更好。诸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中哲理昭然若揭,但是,他将其与景,与生活相结合,而不是生硬地说理,令人读来自然,让人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们的写作也是如此。可能大家都有所感觉,写爱情,写亲情等,直接描写的话,大多数时候都显得格外苍白无力,借助其他的东西更好表达出来。

    比如:朱自清用那一瞬间的背影,展现父爱的高光;史铁生怀念母亲,写下了北海的菊花;余华以月光如盐,阐释富贵无尽地悲伤……

    我们日常写作同样是这样。写思乡,我们常写故乡的老树,人去树留;写爱情,我们写夕阳下影子无限拉长;写爱国,我们写孤岛上红旗飘扬……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如果不是表达的需要,理应少一些玄言的套路,而是在日常的叙述、细节的描写中去融合,去透露,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


    又回到与世界的相遇这一点上来,我们企图理解世界,也想要寻找写作的意象,这必须要用心,但是又不能刻意,这有些抽象,用一句我常说的话,有意或无意,当然,这更加的抽象。

    通俗点来说,有意就是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一种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理解世界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并习惯思考。

    无意就是我们不能或者说不宜刻意地去寻找写作的物象,思考意象,因为太刻意反而会陷入其中,即使找到也不能准确地表达感受,只有不经意间的触动,比如惊魂一瞥路边的小草,抬头忽然看到云朵汇成了一颗心,才是最好。我们可以将其大体看作“灵感”。

    但是二者缺一不可,有意的观察世界,能让我们形成思考的习惯,这样灵感到来我们才能抓住;而无意的灵感,能将日常的思考融合起来,与我们的情感结合,更加深入内心,也更容易表达。

    总之,文学,或者说写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写作者人与世界的联系,对世界的理解与感受,也是物质世界在我们精神世界的映射,我们要有意地培养观察、理解世界的习惯,也要抓住灵感,这些都会让我们与世界相接洽,让世界与情感在文字中融合,让我们有话可说,更好地表达,而不是生硬地说理抒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文学·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aw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