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痛苦源自你的念头和对事情的看法

痛苦源自你的念头和对事情的看法

作者: AUSKING黄东启 | 来源:发表于2022-10-05 07:17 被阅读0次

有人提问:“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

“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每个人都会遭受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
真正让你受伤的,其实是你心中的那支箭。
能够让你离苦得乐的,也只有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无法回头的单向旅行,我们会遭遇很多事,那些快乐的、痛苦的、难过的、喜悦的,都是旅途带给自己的成长。

有的人想要完美的旅程,执着于每一个阶段,只为了人生不留遗憾。

可是遗憾本就是完美的一部分,有喜就有悲,有苦就有甜,又何必为了追求圆满,而陷入挣扎。

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想要做最好的自己,就千万别和自己过不去。

不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看清自己。

因为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也有无法达成之时。

承认自己的“无能”,不是懦弱,而是有自知之明。

曾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很努力,得到了却开心不起来?”

一个高赞回答说:

“因为你用力过猛,得到的也许只是付出的万分之一。

你对结果过于焦虑,你的努力只满足了欲望,而非实现了愿望。”

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只会是给自己徒增烦恼,增添疲惫;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走得更远。

一名外国登山运动员,不远万里来到西藏,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

他提前几年做准备,只为了能够爬到最高峰。

可当他攀登到海拔7000米时,山上的恶劣天气,让他寸步难行。

他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和对当前环境的判断,几番思索,最终决定放弃。

很多人觉得可惜,也有人不理解他的行为,他却说:

“7000米的高度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奇迹。

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可能无法完成的事呢?”

的确,人生从来不只有一条道路,太过勉强自己,不是无畏,而是没有自知之明。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这样描述“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美才是人生。”
生活中,人们总是追求完美,总希望事事做到最好,时时不留遗憾。

可说到底,生活哪有什么十全十美,无论怎样,都会有所缺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生命,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走。

太过追求完美,只会增加人生的负担,让自己陷入无畏的纠结之中。

对大多数人来说,赢得他人的爱与认可的念头是根深蒂固的,并为此投入全部精力。

《被嫌弃的松子一生》,松子童年时期缺少足够的关爱,从小就没有被认可的感觉。

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缺,她不断讨好遇到的每一个人,以换取别人的关爱和承认。

松子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被别人肯定、被别人需要上面,付出全部的自己,却无法避开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的命运。

在追寻爱与认可的过程中,松子错在没有好好爱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价值,失去自己的追求,也就无法说服他人爱自己。

某种程度上,我们与松子一样,为追求他人认可,吸引他人注意,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甚至不自觉地取悦他人。

我们太急于展现自己,甚至塑造一个可能不是自己真实模样的形象。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方法,无法让你达到目的,只会让你失去真实的自己,过得不快乐,别人一个皱眉的动作就可以毁掉你的一天。

我们亲手为自己建了一个牢笼,变成念头的囚徒。

做到真正的身心解放,就需要通过转念,将自己从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好好问自己:“你真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吗?”找到你内心真实的需求。

接着,将“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反转为“我需要得到我自己的认可”。接纳真实的自己,学会爱自己,为自己而活。

而随着你观念的变化,不再刻意追求得到认可,与他人的相处自然也会轻松起来,从而建立亲密关系。

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拯救你。

人生99%的痛苦,源于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尤其当你感觉心特别累的时候,应该去察觉一下,你的内在是如何与自己较劲过不去,如何消耗自己的。

消耗自己,与自己较劲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批评自己、不肯原谅自己,表面上看,是一种自我承担,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它使我们可以不去面对真正的问题。

我们内心有种声音在说:“你看,我都把自己骂这么狠了,你还想怎样啊?”通过自我批评、责备、内疚的方式,可以理所当然地逃避真正的问题。

自我消耗也跟潜意识运作的模式有关。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时候是由潜意识引导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除此以外,自我消耗还跟不良信念有关,比如我们对压力和焦虑恐惧的态度。

其实没有谁能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只是自己内心的信念,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赋予了各种意义,做出了各种选择。

我们大多生活在巨大的内在消耗而不自知,只有接受当下的情绪体验,接受当下的处境,保持乐观的信念,才能平稳度过内耗带来的痛苦。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学会转念,才能解开寻找爱、认可以及欣赏的结,活出完整、内在安宁的自己。

痛苦,只产生于人的理解力还未能穿透的事物,“理解不了”往往才是人痛苦的源泉。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痛苦”所代表的正是一些还高出自己认知的事物,同时也给人指明了自己需要获得成长的方向。

比如说,对死亡的恐惧会带给人痛苦,唯有主动去认知了死亡,真正理解了死亡,从思想上接受并穿透了死亡,人才可以从死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方法也被称之为“认知疗法”,治疗的核心内容同样是去改善和提升病人的认知。

“痛苦”是从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中来的,理解不了的事物,是从理解不了的自己中来的。

所以,不断增长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是减少人生痛苦的正确方式。

所以,不断去认识自己,才是理解的正确路径。

“痛苦”这种东西说到底,不过是指自己还很无知。

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要开始归真,让自己重新回到干净和纯粹。

与孩提时代的干净和纯粹不同,人们重新获得的干净和纯粹,是由人生的经历和阅历带给的认知所带来的。

就像是一股清泉从地底涌动出来,清澈无比,然后变成小溪奔向大海,途经江河,不断地从清到浊,又再从浊到清,流经不同的两岸风景,经历无数的转折迴旋,最后汇入大海。

这时候的干净和纯粹已经是内涵丰富的干净和纯粹。

干净,是痛苦渐渐已经离去之后的平静;纯粹,是因为理解带来的通透。此时的人已不惑,足以海纳百川。

“理解”从何而来,理解来自于两岸的风景和旅途中丰富的认知,也来自于曾经的泥沙和浑浊。

其实,人的这一生确实就是自然,本身就是自然,而不是什么“像是自然”。

人就是一股清泉,就是小溪,就是污水沟,就是各种下水道汇成的河流,也就是大海。

想要真正抵达自然,就得把这世上的一切都认知为自然、理解为自然、体验为自然;再把一切都接纳为自然;再把自己的一切愿望都皈依为自然。

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智慧并不会让人仙风道骨,也不是什么让人思想深邃,什么大视野、大格局,而仅仅是让人更懂了人间的烟火气,更能去品味和享受人间的烟火气。

人这一生,自己最终得到的,将远远大于自己失去的。

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这种感受并不会从现实中的“得到”或是“失去”中来,而是从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中来;从自己对人生不断的诠释中来;从自己的内心语言中来;从自己逐渐丰富的内心中来。

这才是归真!

最后,

当自己感受到什么痛苦的时候,记得提醒一下自己:该学习了,该更新了,该成长了。


相关文章

  • 痛苦源自你的念头和对事情的看法

    有人提问:“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说: “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和自己过不...

  • 慧律法师法语 -

    只须对你自己的所做所为保持正念,这就是修行之道。 一切的痛苦皆源自于错误的知见——对事物持错误的看法。 法者,正也...

  • 送给自己

    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我们所有痛苦的根源,并不是因为别人,而是源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我们对事物有限...

  • 智慧的根源

    ①烦恼痛苦来自错误的认知和念头,改变错误的念头,烦恼痛苦就会消失。智者就是善于找到念头和改变念头的人。 这需要有思...

  • 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

    彻底摆脱痛苦 没有人能彻底摆脱痛苦,直到开悟。 当下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现状的不接纳,源自无...

  • 你的痛苦源自想太多

    你本可以不用痛苦的活,奈何想太多。 想要的更多,欲望愈盛,再观之现在的自己,那种反差只会加重你的痛苦。 别人月入过...

  • 情绪ABCDE

    决定你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事件不存在好坏,是你对它的看法,决定了你的情绪和未来。 ...

  • 文字摘抄--(2)

    “不良情绪和行为直接来自你对不好事情的看法,如果你能改变这些看法,那么你就能更好地应对挫折。” 所谓的好事情与坏事...

  • 与神对话

    痛苦源自你对事物做出的判断。移出判断,痛苦消失。

  • 当下的力量(01)

    痛苦有两个层次: 现在产生的痛苦和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内的痛苦。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痛苦源自你的念头和对事情的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cu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