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不时刷着日历,远在北京的侄女周岁快到了,这一次,我仍然去不了,冷漠也好,观念贫穷也罢,不想为难自己,请假来回去折腾了。
2010年,二哥去北京读研,之后基本都待在北京,我们就越来越远了,加上他高大上的职业,救死扶伤,他几乎就是我们家族里最璀璨的明珠了。也是,一个山里的孩子,苦心钻研,一路重高,重本,重研,历经磨难,终于在祖国首都,买车置房,也算皇城脚下扎根了。二哥和嫂子通往北京的路,就是用书籍铺出来了,这个在我去北京看到他们家里的书房,感受很深。
说说背后的原生家庭 说说背后的原生家庭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在我这个家庭,我深信不疑。
去年五一送母亲去北京帮忙照顾哥嫂的孩子,后来侄女出生我都没去看过,我自己的孩子刚上小学,家里也是一团乱,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我们都在适应,学习。
母亲去了北京后,我们联系少了,有时候打电话,她也没时间接,看到侄女,她的心情应该是比之前好多了。一个老母亲的心,也能理解了。1983年母亲来我们这个家,吃了很多苦,黄土地上有她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2012年母亲做了个大手术,那时候我们真的好担心,多年的辛劳,虽然我们都知道,可是那么无奈,还好,天照苦人,手术比较顺利!
我从15岁,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可以说我跟家里人关系很微妙,很冷,有隔阂,毕竟我是方圆几十里唯一读高中,读大学的女孩子,在我们那个年代,初中毕业去务工,再正常不过了,可惜我一路坚持,一路与家族抗争,大学里勤工俭学,各种兼职,节衣缩食,直到我大学毕业,再次离家千里之外,炎热的夏天,自己找工作,开始真正地自力更生。这一路,从前我在内心深处感谢家里人,在背后的支持,但是后来,特别近几年,更多的时候,我更加感激我自己,当年的拼命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体面工作,安逸生活。
这些年,在外面,在人前,我很少,去提我的家庭,家人,或者说,越来越多时候,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人,颠沛流离,读大学的时候,宿舍的同学经常会接到家里人的电话,嘘寒问暖,而我真的很羡慕,都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可对我不是,害怕跟家里人联系,每次联系,他们就以为我没钱了,后来我干脆跟我一些朋友借钱,支撑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之前,大哥出差,绕道我读书的城市,去看我,带他逛了一圈我们学校,在学校对面吃饭,大哥硬塞给我1500块钱,说他准备去北京看二哥,走之前我看到他一身破旧,我拿出500块钱,去学校附近的商场,给大哥选了一套体面衣服,那时候大哥刚在广东创业,也是很艰辛的,我从来没在心里恨过他们,我也懂得家里每个人都不容易。
15年了,我是怎么从一个小女孩,走到今天,这一路,最高贵的精神粮食,应该是书,读初中最喜欢看的就是语文书,初中,高中语文书都提前看,美好的文章,不厌其烦地读,《读者》,《青年文摘》,《平凡的世界》,《北大毕业等于0》,《穆斯林的葬礼》,鲁迅,巴金,朱自清,梁晓声,史铁生,三毛,毕淑敏,池莉,方方,丁玲,具体的也记不得了。
现在也会经常看书,会做些读书笔记,写一些感悟,但是很少认真读一本书,可能比较零散,30年基本都是素面朝天,除了书,还真的没有其他的爱好。不过我始终坚信,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不可弃。
小家变大家,各自东奔西走,聚少离多,而我仍然深深地挂念家里人,祈祷大家每天健康,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