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21.8.10
种胡萝卜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向我们阐释一个道理:修身时对待环境的那份觉察很重要。当生命没有达到圆满的自觉时,环境中的困顿与安乐都会是对自己一种考验。困顿让人一蹶不振,无法振作;而安乐会让人沉浸其中,不愿抽离。
如此这般,又能如何呢?还是觉醒,带着觉知面对当下困顿的境遇和困顿境遇下的自己的一切,当带着一份旁观者的观照时,心中的困顿便有了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重新的勇气。同样,身处于安乐之中的自己,当觉照一切时,生命的那份抽离的主动就会升起。无论困顿,还是安乐,那份觉察会引领生命慢慢靠近觉醒的圆满自觉。
研习营宜黄夜景如何做到觉呢?就是把心收回自己身上来。修身之法很多,呼吸为要。呼吸是将心与身合一的重要途径,当我们通过关注呼吸将心聚焦于身上一处时,心与身也便合一了。身心的合一,即是一种圆满。这种圆满就是生命觉醒的自觉圆满。
只是这份觉,得通过练习才能收获。唯有倾注了时时的练习,才能在这种练习中慢慢走向身心的合一和觉醒的圆满。从这个角度来看,仁的境界提升是有方法的可以慢慢接近的过程。孔老夫子那句:我欲仁,斯仁至矣。那是一种意念所推动的行为的练习,那是一个可以清晰可见的成长。
仁的状态是一种非约非乐的通达状态里,这种状态里身心处于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和谐。这样的生命安泰通达,仁者安于此道,圆满生命。只是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生命的这份圆满自觉并非空中楼阁的幻想,却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功夫习得的,有如太极、站桩、静坐……中华文化璨若星河,恰是有这样的功夫的存在,文武而兼修,知行而至合一,当然未能达到此境界的智慧之举则是做有利于行人道之事。这样的智慧体现在对于内心的那个“仁”的呵护。生命之中的那点“仁”需要我们用一份关怀备至的心情对待。无论如何,超越底线的事不能做,更进一步,念头也都不能有。唯有如此,用行为带领心灵慢慢走向仁的境界。
以此看来,修身功夫也有其次第。
从环境的觉察里,慢慢抽离“不仁”。
从行利仁之事中,慢慢接近“仁”。
至于仁后,则安住于此,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