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的属性是无穷的,但意识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变化的,因此对意识而言,对象永远是非匀质的,对象被意识分割成三个区域:被悬搁区、噪音区、意义关联区。
被悬搁区,就是被意识忽视的部分,悬搁是意识活动的第一步,被悬搁区不参与本次意义的形成。
噪音区,即进入了意识,但对本次意识活动没有意义的部分,意识也加以排除。
参与意义构建的只有意义关联区,根据关联程度的不同,意义关联区可以细分为:背景区、衬托区、焦点区。眼耳鼻舌身意都会形成色声香味触法的不同分区。
可见,意识获取的符号永远是对象的“简写式”,这种简写是意识造成的,因此意义不是对象赋予的,而是意识参与生成的,这让我想到了心学,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即理。同时,每个人的意识都不相同,因此获得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甚至截然不同,因此对事物认识的歧义是必然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之所以把某些东西认定为客观真理,其实只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最大公约数而已,进一步也可以解释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很多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