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可谓物质极大丰富,按马克思的说法,就物质生活而言我们应该很幸福才对,而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丰富的物质生活非但没带来快乐,却让我们越来越孤独,迷茫,焦虑似乎成了常态,精神的匮乏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人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发泄,逃避,酗酒,旅游,疯狂的工作等等,结果却差强人意。于是人们把目光转移到心理咨询,传统文化,佛法上来。佛法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现实情况确是教界资源的稀缺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对矛盾逐步扩大。很多在家居士在修行路上也做出尝试与探索。结果不尽人意,要么偏执一端,要么落入玄谈。导师根据教界的现状及自己多年来的弘法经验创造出一套大众化,标准化,模式化的修学体系。
下面是我的心得:
学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必要好好检讨我自己。老辈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假如进书院之前我是个佛法小白,出现这种状况还情有可原,可进书院之前我接触佛法也有几个年头了,我亦尝试了几个法门。虽然虔诚的修了几年,因为不得要领,我觉得那几年的佛化生活根本不走心,要么机械地重复一种方式,要么作为武装大脑的利器,要么作为吹牛玄谈的素材,总之这么好的佛法没进入我的心相续,更谈不上生命品质的提升了。
那时候纯属一个人的奋斗,不得要领情还有可原。既没有导师,也没有氛围,既没有次第,也没有标准,更谈不上模式了。为什么进书院三年多了,还是要么不得要领,要么不能落实到心行?现在有了导师,有了氛围,也有了标准?为什么还是走老路?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这么好的法门,这么人性化的施设,最主要的是导师的初衷是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为啥就不能好好珍惜呢?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庸人是易于忘却的。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庸人。或许是因为进书院太容易,或许是因为曾经太痛苦,正所谓病急乱投医,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就跑进了佛门。有人说选择修行之路需要一个刻骨铭心的理由。我确实没进行深入细致地思考。只凭着浅浅地喜欢就选了这条路。当然师兄们的付出与奉献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否则我走不到现在。当然我也觉察出自己的改变。比如能用缘起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一切,对无常的体认,能接纳和自己相关的人情世故的动荡。认知边界的拓展。这一切都是好的一面。
按八步三禅的要求,观念的改变只是第一步,判断法能否落实于心行的标准,就是观察心态,生命品质是否也发生良性转变。很显然我没有达到要求。
可笑曾经我还因自己是三级修学的一分子而沾沾自喜,感觉身边的人要么没有机缘修学佛法,即便有缘学佛也没有我的法门好。感觉他们要么偏执一端,要么落入玄谈,要么热衷于放生,要么虔诚地念经。就拿我同学来说,他只认净土,眼里只有授业师,很多时候佛法与生活打成两截,虽然修学多年,每天几千句佛号,几百个大头,心行却没怎么改变,比如他放生时,对鱼的那种慈悲,与对人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难道人还不如鱼?
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善莫大焉。我希望通过不断剖析自己,借佛法之功革除自己的弊病,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合格的法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