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儿时的记忆,会变成碎片的画面或声音在忙碌生活的缝隙里,间或冒个泡,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让你有一种虽初见却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记忆,很大一部分,就是老家,和老家奶奶的蔬菜瓜果。
老家门前的菜地,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细小的黄瓜秧子,会倏忽长成三角竹竿架子上错落的青皮白皮黄瓜,黄色的花缀在瓜头上欲落不落,等着下一场夏雨的降临。而实际上,两个月前,这里还是各式青菜的领地。待到茄子熟透,茎叶被火热的太阳烤脆,被晒的龟裂的土地铲掉了最后一株玉米,卷心菜又下地了。初雪降下的那天,你就能看到如花般绽开的翠绿叶子上,结着晶莹的冰雪。
当日头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都来轮番客串了一场,这里又长出了不一样的新鲜来。这块虽小却充满神奇的土地的造物主,是我的奶奶。她与它相伴二十多年,这块土地,在她死去后,也荒芜成野地。
老一代的农村人,侍弄了一辈子的土地,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他们看天吃饭。在一次次的经验教训中学会了如何顺应自然的时节,来耕种、培育、打理、收获。相应的时节,有相应的农活,种出相应的蔬果,新鲜、美味。跟着时节,不错过时机的播种、插秧,等着风调雨顺,又到相应的时节收获。春来草籽花开,夏来蛙鸣瓜香,秋天香了栗子熟了橘子,冬天烤了红薯摘了菠菜下火锅。人类,就像那些蔬菜瓜果一样,活在自然的时节里,融为自然的一份子,生长发育,健康自然。
我庆幸我来自农村,来自乡野,虽不熟悉但真真切切经历过这些。相信吗?水稻插秧的时节,水稻田里真的有蚂蝗会钻进你的小腿;割稻的酷暑,冰镇在小溪里的西瓜最凉爽;晒谷子的日子,太阳落山,堆成小土堆一样的稻谷伸只手进去都是热烘烘的。秋里,新鲜的板栗像刺猬一样,用脚将整个的刺踩软,剥开壳才是板栗的果实;用灶台炒菜时,将新鲜的红薯放在灶洞里,菜熟了,红薯也烤好了……我以为我把一切都记得,直到某一天,我在超市里买菜,蔬果货架上堆满了保鲜膜包装的菜蔬,花花绿绿样式繁多各季皆有,我却不知道这个季节该买什么。那时候,我已在三百公里外的都市生活了六七年。
衣、食、住、行,是人生活的基本。我们会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物,夏天短衫,冬天棉袄;也会喜欢有山有水环境怡然的居住环境,更会为了健康放弃开车去跑步、骑行。对于吃,我们似乎拥有的选择太多。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餐桌,你随时随地能从超市里买到想吃的菜蔬。围着火炉吃西瓜,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儿,哪怕是漂洋过海的食物,点点鼠标就能买到。久居大都市的人,远离农耕,会逐渐失去自给自足的生存能力。扔个都市人到农村,十有八九分不清葱和蒜。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句话:“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中国的美食,源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领悟。一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不同节气意味着不同食材的到来。美食的前提,便是食材的新鲜。人,也就活个新鲜劲儿。尽管生活在都市,但若能懂点时节,跟着时节过日子,挺好。
七葱八蒜九油十麦,要不,待到农历7月时,阳台上种盆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