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每天只需要做两件事,一是不断地问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帮助孩子达成目标。
今天听船长直播,讲到目标感的培养。其中船长引用了这句话。可能是因为自己孩子处于小学阶段,可能是因为自己也一直在培养目标感,所以,今晚关于小学生目标制定的直播听得比较有感觉。只是运动、洗澡等时间听,还没完全听完。有感触的先写下来。
最有感触的一点莫过于这句—把目标还给孩子。目标是心理资源。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比做好这件事更重要。例如说,目前是开学时间,制定本学期目标。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而不是家长的目标。这就是把目标的制定权还给孩子。让家长来当然更快,就像写作业,有时候看孩子写得慢,还不如自己帮她写来得快。但不能,因为写作业的过程,或者制定目标的过程是孩子形成自主性和培养目标感的过程。
说到自主性,船长说到自主性是需要空间来生长的,如果对其控制太多,很难让自主性生长出来。
此外,孩子自己制定的目标,更能提高他的意愿,他更有动力去达成。父母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评判。
想起我前两天还打算给自己制定新周期的作息规划表,后来想想还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商量去制定。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和孩子共同制定的作息表更容易去达成。
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一定是指向于人的。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带孩子父母去走进榜样,三个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孩子。短期目标一定早具象可衡量的。例如说,新学期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一个笼统的目标,不可衡量,要列出具体的事件和数据,如每天看书多少页,阅读多少分钟。想起我的周期复盘,写到下步提升的点,也只是很模糊地写了“提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这个能力具体可以化为哪几件事情?还可以具体一下。再拿出点了可量化的目标才是。
今天对我的启示是:
继续多问孩子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想办法去给予支持帮助。
对孩子要更大的放手。
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短期目标要量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