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越不快乐?那得看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焦虑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事情的结果达到或超过你的预期,一般是不会出现焦虑的。反之,因为事情没有做好,你才会产生焦虑,失望,挫败,后悔,疑惑等负面情绪,你认为呢?
试问在奋斗的路上,谁没有失败过?如果在这条路上,你没有因此产生过任何的负面情绪,说明你还不够用心。所以说,出现这样的焦虑,是正常的。

一,产生焦虑的原因
1.迷茫
你不知道这么努力是为了什么。有时候看着那些成功的人,有房子有车子,想去旅行从来都是说走就走……或许那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可你不知道怎样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或者说,你会怀疑目前的工作是否能实现你的理想,怀疑你的努力是否值得,怀疑你选择这一切的理由,怀疑你坚持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当你发现,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一件事,并没有达到你的初衷,除此之外,你得到的只是痛苦,沮丧和悔恨……那么,你的坚持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坚持,会让你陷入迷茫,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2.完美主义
对结果抱太大希望。当结果不如人意的时候,有挫败感。
一方面,完美主义是追求卓越,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表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这是好事。另一方面,完美主义倾向于,以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种标准你根本达不到,或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达到——这是导致你在奋斗过程中不快乐的原因之一。
适当追求完美,当目标达成时,人就会有成就感,会感到快乐。而过分追求完美,就变成了吹毛求疵,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犯错误,犯了错误就变成了一件不可原谅的大事情,挫败感爆棚到怀疑人生。来看看完美主义的人是怎么想的:
-非黑即白:要么成功要么死;如果需要别人来帮我,那我简直弱爆了。
-自责思维:如果在同事面前犯错,那太丢脸了;如果有人不认可我的做法,我很难处理下一步的事情。
-高估可能性:尽管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准备演讲,但是我知道我肯定做不好;如果我请两天病假,别人一定认为我是个懒人。
-“应该”和“不应该”:我不应该犯任何的错误;我不应该紧张,也不应该焦虑(少年,这可不是你说了算啊);我应该在所有问题出现前制止它发生。
长此以往,损害的,只会是你的自信心。说到这里,小编忍不住要问处女座的某些孩纸们一句:你们真的还好吗?
3.害怕失败,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自尊心稍强的人,在失败面前,除了不快乐,还会牵扯出一种“有毒”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不是否定自己的努力,而是认为“虽然我尽力了,但是我很无能!”他们害怕失败,更害怕因为失败带来的羞耻感:
“这件事情我没有做好,同事肯定在嘲笑我的无能,他们肯定对我失去兴趣了;我这么无能,接下来肯定没有能力去做成那些事情,那个很重要的领导肯定对我失望透了……”
除了怀疑自身能力之外,为了降低他人的期望,也使自己不那么“丢脸”,而去和他人聊天,刻意表现出一副“其实我也没期望这件事情能做多好”的样子。因为被羞耻感蒙蔽,很难去从另一个角度总结自己的过失,比如说“既然这样做失败了,那当初我要怎么做,才可以成功?”
二,产生焦虑的本质
焦虑情绪的本质,是一种对于潜在失控的恐惧。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当我们面对的情形是未知、不确定的时候,这会带给我们一种不在掌控之中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不安全。而面对一种潜在的失控,或不安全,我们所感到的焦虑,其实是人潜意识中的恐惧,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惧。
分离焦虑的本质是对被抛弃的恐惧。焦虑也是如此,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恐惧情绪。

三,解决焦虑的方法:
(1)植物性神经调节:运动和正念
大家可以尝试从通过运动和正念的方式,从植物神经方面调节我们的恐惧情绪。比如,慢跑,瑜伽,都可以增加大脑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让我们平静、放松下来。而通过运动,大脑中积极情绪的回路也会增多,帮助我们抵抗恐惧。而许多临床试验和研究显示,正念对焦虑的干预作用尤其明显。正念,是来自于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评判的注意所带来的觉察。
研究数据显示,2周以上的正念,可以增加内心的平静感与幸福感,改善人的睡眠质量,8周的正念,对人脑部的功能也有显著的改变。研究人员扫描正念前后,被试者的大脑发现,负责注意力和综合情绪的皮层变厚,与焦虑、恐惧及心理压力有关的杏仁核区脑灰质变薄了。
(2)系统脱敏法:增强对恐惧的耐受力
之前学习过一个对于特定性恐惧症的治疗案例。一个小朋友对于毛毛虫特别害怕,连毛毛虫的图片都不敢看。咨询师拿了一个装着毛毛虫的透明玻璃瓶,给她做类似系统脱敏的训练。咨询师先把玻璃瓶放到一个比较远的距离,让小朋友对玻璃瓶大声喊:我害怕你。一声比一声大。当喊了一段时间,把玻璃瓶逐渐靠近小朋友,然后再让小朋友用同样的方法喊。然后再靠近一点。
通过这样逐渐的靠近,最后小朋友敢直视毛毛虫了。
这种系统脱敏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借鉴。我们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对这个恐惧对象的耐受性,来消除恐惧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