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4)

作者: 森林极地 | 来源:发表于2020-04-09 00:01 被阅读0次

            由昼至夜,除午餐和晚餐两顿,其余闲暇均用以记载。即使并未写字,也保持警醒,觉知外界事物。我想象,一双角落里的拖鞋,经过整个黑夜遗弃,沉积起微凉灰尘,萦绕冷气。当它重新接触皮肤的瞬间,尘埃浮散离析,漂浮无定,一部分沉降地板,消失于视线之外某些罅隙;几丝衣衫皱褶,被双手费力摊平,这里稍整齐些,其他地方却卷起细微纹理。

             也许待在黑暗中过久,会慢慢习惯它,难以再适应光明。倘若有一只试图拯救的手,伸向这深渊,倒令人恐慌、畏惧起来,刻意躲避。无力解释自身处境,害怕成为任何被浏览的物品,或者接受注视的标本。虽然置身暗处,摆脱不掉阴影、寒冷、孤寂的伴随,可它毕竟还是全然安全属于自己,早已熟悉与之融为一体。光线太强烈,亦会灼伤双眼。


            清醒时,上午七点方至,立即开始写作,停止那一瞬,感觉只过去了顷刻,查看钟点,竟已到黄昏。外面一直落雨,天色仿佛未曾亮起,白日如同黄昏暗沉。双脚被蚊子叮咬,散布红肿。这才离开书桌,拿出前段日子购置的风油精,涂抹相应皮肤伤口,然后扫除阳台积水。某种久违味道恍惚消逝,好似荷花苞芽绽放的幽然香气,不确定是否属于错觉。

            把桌子收拾干净,煎制面饼食用。雨声喧嚣,记起某夜自制蛋糕,分离蛋黄与蛋清。因缺少条件,全部程序手工完成。之前考虑改造电扇马达,代替搅拌器,可搜索价格后,觉得不值。趁着加热,坐在桌边写字。一篇好的文章,必须交付全部身心。无论生活琐碎,或些许隐约感触,都足以作为描摹对象。但这只是初步阶段,若要见解深入,还应该刻苦下力。

            写作离不开灵感,故不仅需专注练习,更需保持自我观察。捕捉漂浮不定意识,塑造语言风格。它们大部分缺乏逻辑,除非被审视、分析、记录,否则不会滞存。这决定了,写作对判断力有所要求。一些人天性敏锐,无需过多学习即具备审美;其他一些人,经由后天努力也可做到;相当多的人,知觉陷于被动,容易选择欲望、攻击等刺激烈度高的浅浮内容。

            为了获取灵感,一方面,观照自身处境。不可能只通过别人的实践,或者书面道理,真正获得深切感悟。另一方面,就算写再慢,也不中断。某种意义上,每次记载均为潜在材料的累积,亦是思考深化痕迹,起到回顾、参照之作用。速度不重要,改善创作手段是目的。惟其如此,顿悟才可出现。漫长牺牲及等待,不过是一种准备功课。


            一位初识的网友读过文稿,写消息给我。这段时间写作以来,面对真切关注还是首次。所以不知如何回应,谨慎措辞又再次删除,怎样答复也不很合适,搁置整夜。这种容易紧张、神经衰弱状态,猝不及防出现,纯粹属于不可控的反应。大脑开始供血不足,额头渗出虚汗,颅腔内似乎置入另类物质(感觉像缠绕着管状物向外扯动脑髓),导致隔离、陌生和乏力。

            对收到的热心留言,置之不理终觉得不妥,踌躇着发送,意图使对方知道没有被忽视。较之此行为的益处,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遭受的误解,也就不值得过度在意。其实作品内容多为刻意选取的呈现形式,层次比现实丰富,也更凝聚。无论文字、照片,为了表达思绪所及,或多或少受制于载体本身影响。载体或是事半功倍的手段,但多数时候只是束缚。

            能够确定,这些工具所达至的效果并不完全等同使用者的自我语言。忠实于己的创作者,应该深切知晓其中细微差距,洞悉碎裂幻象,而不被它们设限。这样,就可以保持心灵平静与真实,让作品留有余味和扩展空间,因之具备可供想象的美感及领悟。

            有时想,坦诚的写作需要完全对外界敞开,把自己当作一个纯净的能量容器,觉知心灵和境遇的细枝末节。同时,能够将头脑内所有东西,诉诸文字而不变形。这两个条件看似简单,实际做到者寥寥无几,甚至倾尽心血都显不足。一生也未必有多少时刻,灵感迸发,字句好像涌现般从指间降临,不由自主抒写,又突然结束,并且无法重复。


    下一页:

    上一页:流沙(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沙(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vf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