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生命的过程叫生活?如此简单粗暴的"划"一道底线,再去说高雅风尚的生命状态,可能会多一点认同,少一点被攻击。
烟云供养,是一枚元朱文。感觉有味道,故拾之为题,作引玉之砖。
从物理意义上讲,是五谷杂粮,柴米油盐,水和空气,或者上帝之手供养了肉体的生命。只是生命不限于肉体,而物理的廉价性,或者司空见惯的原因,会使之渐渐失了弹性,平静如水,不被注意不被吸引不被争论。
活着的重心反而在别处。在意识,在精神,在抽象,或者肉体与唯心的结合体。或者被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斗茶对酒,被风花雪月的元素占了上风。如水被加热而升腾为水蒸汽。
也不能说是南辕北辙,生命最终走向抽象是必然的指向。吃喝拉撒只作维系生命的运转机器。
于是,被元朱文里一枚闲章吸引:烟云供养。
(烟云供养)烟云供养,初始的意思大约是指身处山水景物之中以养生。通过与山水的互动而怡情而养性,也就是一句古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虽然很容易被思绪延伸向:过眼烟云,但那一刻也许已经被"供养"了。既然是线性的时间,为什么不会是"流水线"的线呢。
或者高档一点说:修身养性?于是,被道家借去,成“却食吞气”祈求长生的修行方式。此外,佛家好像也有一些修行之借用。可见烟云已非烟云,供养还得供养,其深,其渊,非一般词条意义下的"深渊"。
当然,朴素的烟云供养,还是那么简单。比如,丰沛水系之下的江南,其氤氲,其烟波,其婀娜多姿的形容词下,宜人的生态也还是烟云之供养。
明·陈继儒的《妮古录》的记载中,有黄大痴和米友仁这两位艺术家的长寿与他们的绘画作品中的“烟云供养”相关之说。黄大痴九十岁时仍然面容如童,而米友仁在八十多岁时依然神采奕奕,他们都无疾而终,认为都是被他们画中的烟云供养而得。
个例推论,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只是其指向几乎是一种常识性认知: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也需要心性诸类的滋润。于是,点头是对的,摇头似也有道理。
(一日之跡)武断一点说,从人文的角度释义,"竹林七贤"现象该是一种烟云供养吧,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情形之下,居然还有人能够不吝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的个性张扬。以及《世说新语》中两晋文化的兀立。道旁苦李、人琴俱亡、东床快婿等等,才那么自然的成语典出。以及战祸连连的短命的民国,居然井喷似的大师辈出,当不是只只柴米油盐供养的结果吧。那是什么呢?
或者说,除了衣食住行的物理课程之外,还另有什么层面的化学反应似的供养?
只能说,简单的生命现象可能丰富,丰富的意识世界只能复杂。人性的,天性的,道德的,独立的,自由的……内而外化之间,该有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供养呢?
"江山有约未应疏,浪自忙中白却须。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杨万里)
既然,君来自于山林,自当亲近于山林。"就如大自然本身一样。"(董宇辉)
也还记得我的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他在讲第一堂课时开口即是:物理者,万物之理也。化学老师似乎没有什么名言,却他用半截粉笔把"水"劈成了氢气和氧气。
那么,哲学教授呢,他的"烟云"供养,该是:人抽一半,风抽一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