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光是我,可能很多人都这样被教育过:长大以后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撒谎是不好的行为,没人喜欢撒谎和不诚实的人······
但,问题是随着时间推移,看过的人遇见的事越来越多,我逐渐意识到这句话的局限性,因为看见的根本和事实不符啊。甚至后来我干脆直接摒弃了这个观点
其实,我们需要谎言,而且还必须使用谎言
想一想就知道了,如果没有撒谎,当女朋友问你“我是不是该减肥了“的时候,你要是说了”是“。她会不会几天不甩你呢?
要是没有谎言,美国特朗普还能登上总统的座位吗?——肯定不能
而且,经过我研究之后还发现,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会撒谎。可能很多人的小心脏受不了,但这是事实
明白这个事实后,我挣扎了很久。因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化里,撒谎绝对是贬义词性。凡是消极的东西都要远离自己啊。但,或许我们是时候该重新刷新一下这个观点了
撒谎应该是中性词。而且撒谎只是一种工具,拿来用就行了
别产生误解,我不是说对所有人都要撒谎,那这样的话,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实际上写这篇文章我还要冒着被扣上“宣扬撒谎主义”帽子的风险
所以,先澄清一下,再说我的观点。实际上我觉得,小时候我们应该这样被教导:做人要忠诚
而撒谎,是你做到忠诚时要使用的工具,仅此而已
为什么我的感受如此强烈呢?
大学我做区队长的时候,因为事情比较多,所以一些笔记啊教育什么东西的就没写。但是有一天晚上,上面告诉我们要检查,所有人都在交笔记的时候,我只能干看着。很尴尬,我根本就没写
最后查数的时候发现有三本没交
于是这个时候,检查的人当着一百多号人的面询问每个班的班长,你们班的笔记本是否交齐。其实,不用猜我也知道那三本中肯定有A和B,因为大家都是骨干,事情很多,所以就没时间写
检查的人问到B他们班的时候,班长很直接地说到,我们班B没有交。这一下惊得我直冒冷汗,毕竟当着一百多号人的面,说出自己的名字也不光彩
问到A所在班级的时候,班长非常机灵,打了个掩护说,都交齐了。我再一次惊奇,心想这人够意思,要是我的班长也这么做,以后我天天给他买雪糕吃
于是我寄全部希望于本班班长身上,望他能够饶我一命。但是轮到他的时候,他却冷冷地说到:“11班何映寰没有交”
那之后心里那叫一个复杂,这件事说小也小,不就是一次检查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面子上始终挂不住
我班长的做法没毛病,可是在A他班长面前,显得太实诚了
后来,我班长还非常后悔,说当时其实他也很纠结,到底说不说呢?结果一转念之间,就说了出来······过后我跟班长开玩笑道,要是你那天帮我圆场了,接下来一个月的雪糕都归我包了。他还不服气,说这些雪糕应该之前就保障好了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比起诚实,忠诚更能降伏一个人。说真的,当A他班长为A撒谎的时候,我心里已经为他单膝下跪了
对,诚实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但在某种时机面前,如果还一味傻乎乎地坚持诚实,那就是一般选手,高手都是讲忠诚的
想想,当年周恩来培养地下党员的时候,是教他做人要诚实,还是教他做人要忠诚。如果教他要诚实,那就完了,一旦被敌人发现,好了,是你教我做人要诚实的,毛泽东就在延安,你们去那儿就可以找到他
但是教做人要忠诚,就不一样了。培养出来的党员绝对可靠,就算被抓住,对敌人也是满嘴跑火车。所以,我升级了一下小时候的教育观:做人忠诚是核心,诚实是外围
有研究显示,我们每天撒谎一到两次。撒谎无处不在,符合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进一步,我总结了一下谎言的三大类型,帮助各位理解这种现象
缓冲型
“我去洗澡了”
“我去吃饭了”
“我刚才睡着了”
“我要开始学习了”
类似的这些句型你有没有用过?当你跟别人聊天的时候,觉得没意思了,聊不下去了,就会用这些句子作为缓冲。上半年腾讯财报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0亿,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国人已被互联网连接
而谎言就像缓冲器一样,调节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保护自己
如果你非要和一个自己觉得没意思的人一直聊下去,那你付出的时间成本和情绪成本太大,不利于工作学习和娱乐。但,你又不想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更不能直接告诉他(她),喂,你很没意思,你的话题很无聊。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善意的谎言告诉他(她):“我有点事,先撤了”
包装型
一些使用过例如探探和陌陌等交友软件的朋友们会有个感受:
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隔了一张照片
等见了面之后,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噢,原来的那个男孩已经秃头了。噢,那个女生跟照片上完全不一样啊
于是经过汇总后我发现,男孩们喜欢编造的谎言就是自己的身高。比如,裸高167、8的男孩会把自己的身高“五入”成170。裸高172、3的男孩会“强进制”成175
而女孩们喜欢的编造的谎言就是把自己的照片修的好看一些,只不过有时用力过猛,让照片变形了而已
当然,人们撒谎是很讲究度的,不然见了面从神坛滚到地上会很尴尬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不把自己包装得好看一点的话,游戏没开始不就结束了吗
水军型
微博的水军大家早有耳闻
这种做法的关键点就是造势,一些企业或个人会花钱雇佣成千上万的网友编造内容,制造评论。推起某个话题或让自己的商品得到更多曝光
这种做法太常见,以至于你甚至都无法察觉。比如,你在亚马逊上面的看见的一篇书评,很可能就是作者本人写的。你在知乎上面看见的关于一件产品的测评,很可能就是商家自己写的。你在美团外卖上看见的评价,很可能也是商家自己的写的······
再进一步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些谎言无一不和互联网沾上了边。互联网还真的把我们变成了爱撒谎的生物,不是吗?
其实不然,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骗局骗术依然盛行,要是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里面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里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各种骗术
技术手段的迭代不过是帮助我们撒谎旧药装新瓶而已
对于谎言,其实我们真的没有免疫力。在各种文化里,几乎都会提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他会告诉你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看他的眼睛就行了。但,这么想的不只你一个人,而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的可靠依据
要知道,人类大概在五到十万年前开始出现语言,书写大约在五千年前才开始出现。这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说的每句话,每个字都消失了,没有踪迹,没有记录
所以,我们在没有记录的情况下,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
但,最近我发现几项新技术,比如区块链和大数据有可能改变,至少改善这种情况。大数据通过搜集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自己,而区块链技术则是让这种记录真正做到了“不可篡改”
两者一结合,集合出一个真实无法篡改的自己。那么,谎言是否会在这种记录下无处逢生呢,抑或是再在此技术上换新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