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无声清
感谢北宸老师的推书——伍越歌老师的《1000个铁粉,打造个人品牌的底层逻辑》,来得正是时候。
读伍越歌老师的这本讲个人品牌打造的书,能感觉到干货之外的温度与真诚。
个人品牌、用户思维、长期主义,这些词常常能听到,起初听得更像概念——“哦,这些词是这个意思”,尽管好像知道该怎样做,还是很虚。
尤其是在观摩别人的成长与变化时,更能感觉到每一个词都不好做,不容易达到。
我自己公开写作了一年多,写各种文体,并没有很明确的方向。有时候会产生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嗨?太贪心不够专注,一边迷茫一边摸索。
我的文字获得过干净与文艺的评价,有自己的文风。当我重新去思考“用户思维”时,我发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
用户思维不仅能用在打造个人品牌上,也能用在写作上。太文艺的文字有时会失真,或者不容易被大众理解。而如果想更好地传递价值,就得在保留特色的同时更通俗易懂些,精准表达。
最细致的是,站在小白、老人、孩子的角度去想,能不能看懂,会不会有启发,有什么效果。这点很考验换位思考的能力,检验自己的同理心和共情力。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东西。换而言之,要想真正输出价值,给别人赋能,自己得成长为一个有能量的人,愿意利他的人。
伍老师生活化的案例分享得很多,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不那么干,也不再停留在概念阐释上。
另外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对“长期主义”的阐释,它把我拉回了更长远的正轨里。
我始终觉得,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同样,最好的阐释就是已经在做甚至已经做到。从误区切入,很快就能对应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有扎针的效果。
有经济焦虑的时候,特别容易走歪。我虽然念叨着自己要成为长期主义者,要怎么怎么去做,抵制哪些诱惑,但当焦虑跟外界的声音来袭时,注意力还是会分散。
尤其是看到别人出成绩还出得很快、自己的赛道又不明确时,很容易生出“要不自己也去试试”“先试试谁的方法变现看看”之类的想法。
朋友圈里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案例,谁谁靠着什么模式吸粉变现,谁谁又突破能力边界走进哪个圈子里等等。
这些营造出一种“好像这么干我也能行”“不用太久就能走到哪个地步”之类的错觉,但是真正能走长远的,都需要厚积薄发。还有很多假热闹,只是未曾被戳穿。
有些人做个人品牌是为了出名、搞钱,那我是为了什么呢?我明明更想做一个自由的散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挺好。
回望我自己生出这个想法的初衷,其实是想寻找同频、真诚、靠谱的人,发现不同的可能性。以及,有时候会有强烈的发声欲望,可能还挺自恋的改变世界、创造些什么的愿望。
只是因为变现焦虑,就会走偏。有时候特别想偷懒,或者忙碌了几天后动力不足,看不到正反馈时怀疑人生……
无论是做个人品牌还是单纯写作,都不能冲着变现去。想着变现就会焦虑,就容易走歪,容易被别人的声音影响。不如作为不同的课题,分开来处理。
回想自己的以往,很多时候能成事,都是基于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喜欢去自主研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者,是纯粹帮助别人,没有杂念,反而有所收获。又或者,只是顺其自然,享受过程。
先把人做好,把具体的事做好,用爱发电,对待周遭的人,结果就顺其自然,也不会太差。
伍老师的这本书帮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内心,读它的时候,心里就很平静,也有共鸣。反复念叨“现阶段不去想变现”。
有些核心价值观也与北宸老师的那本《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相一致。果然符合吸引力法则,真诚的人吸引真诚的人呀!
感谢北宸老师的推书,感谢伍老师这么用心书写的一本书,受益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