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对于学生的教育,教育不是非此即彼,教育是柔性的艺术,教师和家长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学生,虽然有同样的目的,但未必能够相互理解。当今社会,相互埋怨的事情也不少。那么如何才能两心合一心呢?沟通很重要,源于沟通的理解很重要。
今天下午很生气,因为一节效率很低的作业课,让我发了一通怒火。平时上课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活跃,因为许多时候想着激活他们的思维。其结果是有几个人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开始废话连篇,就开始想要成为众人的焦点。于是趁机修理了一番,修理完了我还气不打一处出。
心里想:平时就应该长久不给好脸色。
舞蹈课,毕业了
今天晚上看到宝贝的舞蹈汇报演出,为她点赞。
也从我爸的口中得知,昨天她为什么睡觉睡得早,因为她先是哭了一通,当我爸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女儿正站在我面前,使劲儿地朝外公摆手,她真的不希望我爸说出来,已经知道要面子啦。
……
领了奖状和评语回来,特别开心,我也一样!
构思
今天的微课视频只看到一点点,语用型写作挺有意思的。其实语言归根结底不就是要在实际中应用吗?有时我甚至很想知道,像沈从文这样小学没毕业的作家,是如何在北大的讲台上给学生教写作课的?相反,今天的我们修了很高的学历,想要教好一门写作课,确实还有点难。写作总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的,宛如隔空打太极,一招一式仿佛隔得很远,针对性都不是那么强。
我们是为写作而写作吗?是为华丽的词藻而写作吗?都不是,就是为了在实际需要时会写,能写,写得好。
七年级对写作的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把今天的一节课中:发现闪亮的我,设计闪亮的你,寻找闪亮的他,其实这样的表述不恰恰就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吗?有特点的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我忽然想起一档综艺节目闪亮星主播,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要找的人都是具有明显辨识度的人,人物的特点很明显。
我记得八上第二单元写作任务,学会抒情,直接的命题,往往离学生的生活有点遥远,不容易唤起学生内心的记忆素材,语用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写作命题一个很大的倾向应该是语用过渡,或者是情境式命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