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刚听到一个故事,是同事的孩子的:
同事孩子两岁的时候,在公园里面拿了食物喂食天鹅,可是喂食过程中,却紧紧拿着食物不肯放手,天鹅急了,张着嘴就要咬,同事孩子一下子把手缩回来,吓哭了。
现在同事儿子已经快5岁了,再次遇到天鹅,不管同事怎么哄,都会摆手退缩“不喂不喂,天鹅咬人”。
一个不是很全面的认知,触发一个“偏见”,产生一些行为和情绪反应模式。也许等他长大了,再有一次自然而然的喂食天鹅行为,他才能真正的破除这个认知。
02
刚刚经历一个故事:
跟同事抬帐篷,我先选了一个比较近的路线,抬到中间,有位同事说过不去,换一个路远但宽阔的路线,其他同事也纷纷同意。我当时有些生气,因为目测是能够过去的。
事后我就想,为什么要生气?同事提出自己的主意,其他人也赞同,难道要按照我的想法都测试一下,实在不行再转路线才可以?或者小心翼翼的通过?另一条路虽远也并不是远太多。
我的“生气”的情绪生起,是为什么呢?是触发了哪个情绪反应?又或者是基于什么样的偏见而产生的情绪?
再想想自己有些时候也对别人提出意见,觉得别人没有想到什么事情,也会认为别人做不好一件事,那个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有把事情和人分开吗?似乎没有,我似乎会因为一件事而对对方有不好的印象,如果再有一件事而有了好的印象,那么我对这个人的评价就会一些时候好、一些时候不好。
03
偏见产生一些情绪,偏见的转变也要经历产生偏见程度的发生,才能深刻、全面认识,是不是就不会产生那些情绪了?
情绪,让人不愉悦的情绪,是想办法消除呢?还是努力转变对这些情绪的“不愉悦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