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铁凝的作品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具体讲应该是读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读过很多人的作品,应该说,当时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是带着敬仰之心。或者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或读完之后会总结成两个字一一有趣、无趣的总结语。讲具体点,那也就说好读懂和很难懂区分。
铁凝的霍达的作品应该是同时期看的,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过程可以用四个字的词来形容一一津津有味。也许是先入为主吧,对《穆斯林的葬礼》有一种独特的情感,非要写出来,总觉得说不清道不明。应该是读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之后,开始读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永远有多远》,当时的印象也是蛮深刻的,相比较就觉得比豁达的稍逊色点。这时接触的作品比较多、杂,很快的,她们两个人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
要让我说在之后看了哪些人的哪些作品,我很难具体讲出来,依稀记得巴金的《家春秋》印象也是蛮深刻的。老舍和曹禺的也读了不少,只是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他们的作品也渐渐淡忘了。
后来又分别读了一些外国名著,而且受班里其他喜欢读书的同窗的影响,专门读一些难懂的作品。比如《百年孤独》就是其中的一部,因为身边很多同学读了一点点就放弃了,所以我坚持把那本书读完。当时受到的心灵震撼以及故事的情节设置都不一样吧,总之读完之后还是颇有心得的。说好看与否,其实决定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站在哪个角度。通俗易懂的往往是用人设来打动人心,有点难度的作品使用情节和写作的手法来获攫取读者的青睐。
我谈到的这些作品,其实是对我影响也比较深刻的,不止一次的提到在外国小说里,我喜欢阅读的是《红与黑》和《飘》这两部。《红与黑》是在十几岁时读的,但是读书可能更多的注重的是故事情节,可是在读《飘》的时候,更多关注故事背景,人物的性格、处事的能力,以及优点分析。后来在读书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选择性,大概也是因为走向社会了吧。慢慢的开始接触速食文化,三教九流,从职场方面到人性剖析,再到销售。记得在读《羊皮卷》的时候,篇文章都能结合到自己,但是否落到实处,那就另当别论了,总的来说,这些书读起来快,实用性强,具体是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从《南方周末》《三联》《销售与市场》真的是五花八门,感兴趣都会去读。但是一直坚持纯文学的作品阅读,渐渐地形成自己喜欢的文风,读的方向也慢慢变窄。
再后来读书越来越少,一年最多看几本纯文学的书籍,《小说月报》成为三十岁以后喜欢的读物。18年的9月提笔写作,又捧起曾经喜欢的书重读,再也找不到最初的感受了。
今晚看铁凝的《有客来兮》其实是三爸和她有些交情,多次提到她,我想总不至于日后也许有交集时,我居然再未读过她的作品。二十岁到四十岁,再看她的作品,单纯从写法上来看不算高明,但是小小说开笔的点找的很好,角度很广泛,视角很独特。还没看完,慢慢积累吧,边写边悟吧。
网友评论